高句丽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竟然触怒了隋炀帝呢

2020年07月29日17:29:43

隋炀帝为什么要高句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5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段历史里,中华民族的传承一直没有断绝,生生不息得延续到了如今。其实,在古代历史中,也有着很多外族入侵的事件,也曾一度遭遇灭顶之灾,但这些磨难都没能击败我们,反而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隋炀帝和秦始皇都是历史上知名的暴君,但是他们和商纣,夏桀又不一样,因为他们有功有过,最近很多人为他们洗白。

首先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给混乱的世道一个太平,也算是对文化的传承做了巨大的贡献,加之他当年大兴土木所建的秦始皇陵现在仍然为国家创造了不少的财政收入。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工在当地,利在千秋。但是他却好战尚武,经常出兵高句丽。高句丽到底做了什么,如此触怒了隋炀帝呢?

如果说,隋朝的杨坚、杨广父子俩攻打高句丽,是为了要削弱关陇地区的军事集团,那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唐朝的李世民、李治父子俩也拼了命去攻打高句丽,所为的是什么呢?这样不仅劳民伤财,还费心费力,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高句丽给人的印象并不好,属于那种深山老林中的“野蛮政权”,不仅疆域狭窄,制度、文化落后,在经济、人口上也发展得不怎么好。

其实不然,事实却恰恰相反,高句丽当初的疆域面积还是非常辽阔的,包含了如今的辽宁省、半个吉林省、半个朝鲜和半个韩国。高句丽发展巅峰时,拥有的总人口数量达到了300万左右,而当时唐朝开国时期的人口不过才1000万。

并且,高句丽还有着与中原王朝相近的农耕、经济制度,只是在文化和思想上,稍逊于中原王朝。此外,高句丽还掌握着关乎华夏经济命脉的两大“走廊”之一的“河西走廊”,靠近蒙古和日本,畜牧业和渔业都十分发达。所以,这样来看,高句丽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国家。

如果把中原王朝看作是一只飞鹰的话,那么关陇地区与河北地区,就是飞鹰的2只翅膀。自古以来,得关中者得天下,得河北者得中原,只要控制住这2个地区,不过天下有多乱,中原王朝的地位都不会动摇。而要稳固关中,就必须要控制陇右与河西地区;要稳固河北,就必须控制辽东地区。所以,高句丽的存在,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而隋文帝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个天下大势,才会一直将刚刚崛起的高句丽视为心腹大患。随着高句丽发展得如火如荼,行事也愈发嚣张,隋文帝便坚定了要攻打高句丽的决心,派了3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但是,由于“天公不作美”,大军遇上暴雨时节,粮草供应不上,军队中又爆发了疾病,大军只好撤退。

到了隋炀帝杨广继位时期,杨广先是收复了河湟地区,巩固了广州地区的稳定,而后,将矛头指向高句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高句丽已经展露出了野心勃勃的一面,在加上杨广本着削弱世家实力的目的,决定“死磕”高句丽的决心就更加大了。

而杨广在出征高句丽前曾说:“勿遗子孙忧”,可见杨广和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一样,想着为后世子孙扫除威胁。只不过,杨广的出兵太过急躁,2次出兵北上,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败了。之后,军队中还爆发了造反时间,杨广派兵镇压之后,随即又出兵高句丽。就是在这样的“恶循环”中,隋朝也在各地起义军的造反下灭亡了。

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也深知高句丽是一个隐患,于是在稳固江山之后,李世民便派兵出征高句丽了。而在出征之前,李世民曾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并且,唐太宗在出兵高句丽的时候,一直强调“辽东四郡本旧中国之有”的理由。说明在李世民的眼里,只有平定了高句丽,才能称为真正的天下一统。不过,李世民最后也没能成功,还是他的儿子李治接过担子,才消灭了高句丽,替后世子孙扫除了忧患。

所以,从隋朝2位皇帝的初衷,以及唐太宗的话来看,高句丽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打,否则必将威胁到中原王朝,甚至对中华民族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