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是为了什么?最后为什么被曹丕说得羞愧而死?

2020年07月25日04:17:20

于禁投降是为了什么?最后为什么被曹丕说得羞愧而死?情缘阅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关羽放水淹七军,于禁的七支重兵为襄水所困,于禁、庞德双双被俘,于禁跪拜乞降,庞德骂而不跪,最后关羽斩了庞德,拘留了于禁,这一拘留,倏忽二十余载,比及于禁回来,魏王已薨,于禁亦已须发皆白,形容憔悴,满面风霜,垂垂老去。

于禁跪见曹丕,曹丕假意安抚几句,背地里令人在魏王陵墓旁的墙上画了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跪拜乞降,庞德怒而不跪的画面,于禁见了,深受刺激,惭愧而死。

有网友为于禁喊冤,叱责曹丕无情无义,狠毒甚于曹操,于禁好歹一代名将,有功之臣,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于禁呢?

有网友认为于禁罪有应得,身为三军统帅,岂能苟且偷生呢?那不是寒了三军将士的心吗?三国这种时代,忠孝二字,重如泰山,谁若违背,天诛地灭。

两种说法其实都有道理,小编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于禁是被冤枉的,之所以投降关羽,可能也是为了保住三军将士的性命吧?如果于禁宁愿被杀,不愿投降的话,他手下的将士又有谁敢忍辱偷生呢?

显然这不是于禁想要的结果,于禁投降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保命,也是为了三军将士的命运着想,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翻开于禁的个人履历,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战功赫赫且治军严谨的名将,《三国志》说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又说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于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而且于禁是一个得到假节钺的外族将领,是早期的五子良将第一人,后来才被张辽取而代之了。

小编以为,以于禁的功劳及地位,足可以功过相抵,而且于禁的投降,不是仅仅为了自己保命,从这点来看,也是情有可原。如果曹操健在,不会为难于禁,但是曹丕没有乃父那样的肚量。

那么从于禁的角度反思,既然投降是事实,也被人羞辱过了,可以说自从被关押的那天起,于禁无时无刻不受着内心的煎熬,众口铄金,于禁应该也做好了被人百般污蔑和嘲讽的心里准备,即便再被曹丕羞辱一次,也是司空见惯,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于禁为什么要羞愧而死呢?

对此,也有部分网友指出,于禁之所以羞愧而死,与对比有关,怎么说呢?墙上画的是庞德怒目不跪,而于禁哀求乞降的样子,这种强烈反差造成的对比,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利刃。

为什么我们今天老是看到屌丝打架捅人的新闻呢?因为这些屌丝活在贫困世界里,最介意与人比较,当他发现别人什么都比他强,他的内心因为对比,而深受打击,有人忍受不住这种打击,或偷或抢或自杀,最终走上了绝路。

于禁也是这样,他投降的样子与庞德的威武不屈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就会有伤害,对比越强烈,伤害也越大。

现实社会里,有多少屌丝因为受不了强烈的对比刺激,进而铤而走险,走上不归之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