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弟弟曾国荃,一生大起大落忠勇无双

2020年07月29日21:26:03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曾国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提起曾国藩,那是每个人都熟知的,人们不仅对曾国藩了解,就是曾氏家族的一些子弟,那也是了如指掌。在曾国藩的弟弟中,九弟曾国荃算是极为出众的一个。可以这样说,曾国藩的长处,那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而九弟曾国荃的长处,就是曾国藩也比不上。曾国藩无疑是晚清大臣中最璀璨的那颗星,而曾国荃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谥号忠襄

按照古代历朝历代的规矩,皇帝、诸侯、大臣死去,朝廷就会根据其一生所作所为和品性封一个最适合的谥号。光绪十六年的,曾国荃去世,谥号为“忠襄”。这个谥号的主要词在于那个“襄”字,忠或许就是朝廷对曾国荃的一个肯定。什么是“襄”?根据史料的解释,为国家开拓疆土有功德是襄,在国家征战有功绩是襄。从这样的解释中看,清廷是有多重视曾国荃,对其一生的评价又有多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获得谥号为“襄”的皇帝或者大臣不再少数,为何曾国荃要单独拿出来说?在曾国荃以前,有的人获谥号为“襄”,这对他一生的概括并不是那么完全。而曾国荃可以说一生的缩影都在这个“襄”字之中。细细品来,不仅可以了解曾国荃的一生,也可以窥探所有人的人生,别是一番滋味。

曾国荃从年纪上看,那是比曾国藩小了十三岁,可是曾国藩却对曾国荃赞赏有加,也是悉心栽培。根据《曾国藩全集》记载,年仅十六岁的曾国荃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北京城,然后在曾国藩名下学习。两年之后,曾国荃就向曾国藩告别准备回老家。告别的时候,曾国藩也是说“在我这些弟弟当中,只有曾国荃是最为出色的”。曾国藩的看人眼光果然独到,曾国荃的科举之路那也是极为顺畅,在日后也是帮了曾国藩大忙。就连《清史稿》也是说“曾国荃年少却有英雄的气息”。

抗衡太平军、智勇双全

曾国藩能取得对太平天国的胜利,曾国荃功不可没。在湘军对抗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荃自率一支湘军抗衡太平军的主力,这不仅是曾国藩对曾国荃的信任,更是曾国荃实力的一种体现。太平天国政权,这是清朝十四年的心痛,这也是曾国荃倾尽所有所抗衡的敌人。曾国荃的名字也是和太平天国紧紧地连在一起。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清朝曾尝试用八旗兵去镇压,可是效果并不好,而且伤亡惨重。八旗子弟们养尊处优几百年,连他们极力信仰的武功都荒废了,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无奈之下,朝廷之后命各位封疆大吏用地方武装去镇压太平军。曾国藩的湘军,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

在太平军所有的将领中,石达开可以说是最为骁勇的,可曾国荃比石达开更为骁勇。当年,石达开大败湘军,曾国藩也是被困在南昌。群龙无首,湘军都是有点慌,就是那些将领也不知道怎么办。在这危急时刻,曾国荃当机立断率领六千将士援救江西,连下多城大败太平军。

后来,曾国荃的父亲去世,曾国荃也是非常万分悲痛。于是,曾国荃便辞官还乡为父亲守孝。由于曾国荃的离开,清军也是战斗力大不如前,连续吃了好几次败仗。这是江西巡抚便想朝廷建议让曾国荃来重整江西的部队。曾国荃也是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击败石达开收复江西失地就是最好的证明。

安庆这个城池对于太平天国政权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一旦安庆失守,那天京城就变得极为危险。于是,双方都做好了一场大战的准备,殊死一搏也在此时拉开了序幕。而安庆城外也变得像一个刑场一样,可这并不能动摇双方争夺安庆的决心。在曾国荃的指挥下,敢死队也是一次次的冲击,最终安庆城告破。此时,高兴的不只有整个湘军和曾氏兄弟,就连朝堂之上也是一片欢声笑语。伟勇巴图鲁的称号是朝廷封的,布政使也是非常朝廷封的,不值得一谈的黄马褂也是朝廷的赏赐。

清廷有多重视曾国荃,这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曾国荃是江苏布政使,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按照规矩,两人总要避嫌,可是皇帝却下令不必考虑这些,两人要以军务为首要当紧的事。

曾国荃的勇狠在哪体现的最为明显,那一定是天京攻坚战。当时曾国藩曾建议曾国荃不要那么着急,孤军深入很容易被包围。曾国荃却说虽然危险很大,但是能攻破天京那就大功告成,值得放手一搏。于是,曾国荃在没有援军,军队遭受疾病的情况下,拼了命的包围天京城,太平军硬是没有一点办法攻破包围圈。也正是曾国荃的英勇表现,曾国藩也坚定了包围天京的做法。

由于包围时间太长,城里城外都是一片紧张,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清廷就有点着急了。于是,清廷就下令让李鸿章去相助曾国荃,曾国荃认为破城在即,怎么能让他人抢了功劳。在曾国荃的死命令下,敢死队也是不顾一切的挖地道,最终用火药将天京城炸开。曾国荃抓住机会也是亲自上阵,率领全军出击围杀太平军。天京城告破了,清朝十四年的心头之患没有了,曾国荃也是名流千古了。

在曾氏家族中,最为出色的两人就是曾国藩和曾国荃。曾国藩不论是政治文化,还是军事才能,他的弟弟都是远远不及的,就是纵观整个晚清,又有多少人能和曾国藩相提并论。而曾国荃一生以勇武出名,这一点就是曾国藩也是自愧不如,曾国荃的谥号也是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曾国荃虽然科考顺利,可是仕途却起起落落,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关,也许与他的见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