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造反成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398年,也就是大明王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
朱允炆登基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礼贤下士、宽刑省狱、崇尚礼教,极大的改变了朱元璋时期极端严酷的政治气氛,史称“建文新政。”
然而,朱允炆毕竟还是太年轻,做事难免有些心浮气躁。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一帮文臣的支持下,他兴师动众,积极筹划削藩,使得麾下各藩王终日人心惶惶。在朱允炆的高压政策下,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发动了一场震惊天下的武装政变,史称“靖难之役”。
事实上,朱棣发动政变时的总兵力不过10万人,与建文帝朱允炆的50万大军相比,无异于以卵击石。然后朱棣却出人意料地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成为了名垂千古的“永乐大帝”。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朱棣能够以少胜多并笑到最后呢?
一.政治资源充足
作为大明王朝的藩王,朱棣的政治资源不言而喻。他不但在自己的封地拥有极高的声望,而且与京城中的众多官员建立了非常好的私人感情,这也让他在朝中耳目众多,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可靠的情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建文帝曾经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捕朱棣,然而张信与朱棣私交甚好,立刻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传达到了燕王府,使得朱棣逃过一劫。
二.起兵师出有名
朱棣起兵发动政变的理由是“清君侧,靖内难”,意思就是帮助皇帝清除身边的乱臣。朱元璋时代设立了分封制度,而如今建文帝身边的文臣却建议他削除藩王,朱棣抓住这一说法四处宣扬这些文臣妖言惑众,违反了祖宗的规矩,所以他要“帮助”建文帝清理门户。这种说法固然是强词夺理,然后这个擦边球却打的十分灵活,在当时引起了非常有利于朱棣的社会舆论。
三.军事能力出众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17岁便被封为燕王,21岁便开始了他战斗的一生。他曾多次亲自带兵与北方边境的蒙古军队作战,取得了无数的骄人战绩,这使得他不仅爱上了四处征战,并且在军事方面久经沙场、才华横溢。虽然他的军队数量不多,但是无论是在军队素质和战斗能力方面,都远胜久未征战的朝廷军队。
四.用人得当
实际上,与其说朱棣用人得当,不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在识人用人方面毫无眼光。最能说明的问题的是当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竟然朝廷大军交给了著名的纨绔子弟李景隆,此人最为擅长纸上谈兵,其实毫无半点军事能力。他的这一选择不仅断送几十万大军的身家性命,更是断送了自己的真龙宝座。当朱棣大军杀入城下时,李景隆竟然亲自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无耻至极。
五.上天眷顾
不得不说,朱棣的运气那是相当的好。朱棣曾率领大军于李景隆大战于白沟河,李景隆手下大将平安武艺超群,再加上士兵数量倍数与对手,大败朱棣与此地。就当所有人都认为朱棣必败无疑时,突然刮起了一阵诡异的大风,顿时间飞沙走石,李景隆军帅旗被风折断,士气大衰。朱棣趁机命令部队纵火,风借火势,燕军发动了极其猛烈的攻势,明军一触即溃,朱棣取得了白沟河大战这一关键胜利。后来的滹沱河之战也发生了同样的剧情,可以说建文帝的江山有一部分是被“大风”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