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死前连抓药的钱都没有:明代对功臣为何如此凉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万历十年(1582年),信任戚继光的首辅张居正去世。抗倭胜利后驻守蓟镇16年的戚继光受到排挤,一年后南调广东总兵。万历十二年被罢官,第二年孑然一身回到老家山东蓬莱,身无分文,“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万历十五年(1587年),贫寒交迫中的戚继光病逝,时年60岁。
这个从17岁就走出家门的登州少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整整打了41年的仗,两鬓苍苍才重回故里。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明王朝的边疆,可是,在他晚年居然贫寒的连抓药的钱都没有。身为太子少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死后整整两年,朝廷居然没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万历皇帝才下诏予以祭葬。
戚继光从军时写诗立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的确做到了——终其一生,为大明平定了海疆,却没有获得任何一个爵位,只是在万历末年才得到一个“武庄“的谥号。
都说“汉家待功臣薄”,明代对待功臣更是凉薄如纸,从太祖朱元璋到万历皇帝到崇祯皇帝,无一不是。戚继光总算死在了自家床箦,于谦斩首法场,胡宗宪自杀狱中,熊廷弼传首九边,袁崇焕闹市剐死。读史至此,怎不叫人心惊!
造化弄人,就在戚继光死去那一年。遥远的辽东山区佛阿拉城里,统一了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竖起了“汗”旗,开始了积蓄力量对抗明朝。时间再推移40年后,皇太极率领后金的辫子兵绕道山海关,从内蒙古方向的喜峰口入关,兵临北京城下!
图: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努尔哈赤公开反明时,以“七大恨”告天。当隆隆的后金铁蹄越过戚继光苦心经营的长城防区时,戚继光泉下有知,也当有一大恨:恨不能晚生40年,和后金较量高下!
有时读史,总喜欢关公战秦琼:假若戚继光仍在镇守蓟镇,后金的骑兵能逾越长城吗?甚至,假设无敌的戚家军犹在,清朝能凭十三副甲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还有最后一个悬念:戚家军,这支精锐的部队后来是怎样的结局?
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收复平壤之战,第一支冲上要隘牡丹峰的部队,正是老戚家军的一支,将领为年过花甲的老将吴惟忠——戚继光第一次募兵带出来的义乌老兵。
有史记载的关于戚家军余部的最后一战,是在天启年间的辽沈大战。当时沈阳失守,辽东经略袁应泰调派四川秦良玉部数千土司兵,以及童仲揆、陈策和副将戚金的浙江兵三千,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激战中全部阵亡。戚金是戚继光的族侄,他率领的三千部队无疑是原戚家军的老底子。此战称为“浑河战役”,战况之惨烈,明史中称为“凛凛有生气”。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也许,这种一个人塑造的军队,命运注定是人去军散。
鸳鸯阵法成绝响,世间再无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