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成为民族英雄?

2020年07月30日14:20:03

情缘阅读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史可法为什么可以成为民族英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时期,中国的封建集权统治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很多只有封建社会才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渐渐地在明清时期开始浮现。明朝在经历最先几位皇帝的兢兢业业的耕耘之后,开始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的各种弊病也渐渐浮现出来。而到了明朝末年,国家不仅面临着内政糟糕的状况,还面临着有满清等虎视眈眈的外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末年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独特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中,既有着国家的蛀虫,专门啃咬国家的血肉,致使明朝变得越来越腐败,也有着很多仁人志士,不甘心沦落,不甘心自毁,而想要凭自己的努力做出拯救。在这其中,史可法便是其中的一个。

说起史可法,很多人可能只是耳熟,但并不真正了解。在明末清初这样混乱的时代,他是著名的反抗清人的将领。根据传说,史可法出生之时,便带有祥瑞之气。据说,他的的母亲在受孕之时,竟然梦到了爱国将领文天祥。而事实证明,后来成长起来的史可法也没有辜负这样的吉兆。史可法作为武将,最初的战勋在于平定民间叛乱。这段时间,他对军队的相关管理措施和治理意见有着重要的价值。之后史可法参与到了新皇帝的拥戴问题上。崇祯帝自杀后,明朝南迁,面临新皇帝的选择问题。这时候不同大臣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意见。而最终,史可法经过顾全大局的慎重考虑,最终还是改变了之前的想法,转而拥戴福王成为新君主。之后满清入关,史可法走到了最前线,成为了坚决抵抗满清势力的一份子。

说起史可法,就不得不说扬州。因为扬州正是他生前力战到死的地方。当时的南明腹背受敌,很多城市不是投降,就是沦陷。史可法退到扬州以后,死命抵抗清朝军队的进攻,但因为其军队的势力差距实在过于悬殊,而且当时满清统治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所以即使史可法在坚守,也比避免不了失败。可是史可法之所以被后人称赞,就是因为在这种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投降或者逃亡,也没有选择议和或者谈条件,而是选择带着自己的民族尊严与扬州共存亡。最终史可法跟随着城池一同化为了灰烬。后来他的亲人前去寻找他的遗体,但是发现根本找不到。只能将他的衣冠代位入葬。直到现在,扬州城仍有史可法的衣冠墓共后人前去祭奠和缅怀。同时,为了让人们知道和了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的故事,普及爱国思想,扬州城还有着为了纪念史可法而建立的一座恢弘的纪念馆。

说完史可法传奇又曲折的经历,我想很多同学都不禁想问:为什么史可法会这样做,脑子这么的“一根筋”,是什么让他会有这样的决心去做这种视死如归的决定的呢?答案其实在于他的老师。他的老师不是别人,同样也是明末清初年间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他就是左光斗。

如果说史可法是为了抵御外敌而鞠躬尽瘁的话,那么左光斗则是在明朝的内务问题上操碎了心。明朝末年,官宦当道,有很多其中权势最为强大的便是太监魏忠贤。当时的魏忠贤,甚至被称作“九千九百岁”,全天下也只在皇帝一人之下了。魏忠贤目无法纪,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很多人都因此想去揭发反抗他,但是又忌惮于他庞大的势力。可是左光斗不怕,左光斗偏偏要对抗魏忠贤,希望还国家一个情景,让国家不再腐败衰落。

但是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换做好的结果。左光斗想要去揭发检举魏忠贤的计划被莫名其妙的传到了这个太监的耳朵里,于是魏忠贤脑瓜子一转,便想要通过别的案子,来陷害这些想要举报他的忠臣。他找出来了一个贪赃的案件,将罪名一股脑地安到了左光斗的头上,左光斗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政敌入了狱。在狱中,阴险狡诈的魏忠贤也没有放弃折磨和虐待左光斗。他用尽手段、酷刑,让左光斗承受了别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同时,还让其他的人串供,把左光斗的清白名声也一同捣毁。就这样不久,左光斗就这样在深牢之后含冤而死,他的家人之后也遭到了宦官们严酷地迫害。尽管左光斗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但是咬紧牙关,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向邪恶势力屈服,没有向恶党们低头。他的坚定地意志和执着的信念,让他成为了和后人歌颂的对象,也让他成为了后人效法和学习的榜样。在这些人当中,他的学生——史可法——便是其中之一。史可法是左光斗最为挚爱的学生,同时,,史可法也十分敬爱他的老师。据说左光斗身陷囹圄之后,弟子曾费劲千辛万苦买通守卫前去看望。但当史可法见到奄奄一息的老师后,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要他前去为国家效力,拯救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这样有气节的老师,也深深影响了史可法的性格和意志品质。通过了解左光斗,我想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史可法可以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了。

史可法和他的老师在当时的年代,因为政治环境的原因,而遭受了很多不白之冤。但是历史会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于是很多年之后,人们纷纷为他们平冤昭雪,致以敬意。即是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故事依然是爱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的人们会把他们当作真正的英雄去对待。他们的精神将得以延续,他们的事迹将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