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都城在河北,为什么帝王大多死在太原?

2020年08月02日10:00:23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著名的咏史诗,既《北齐二首》。这两首诗各有名句,《其一》有“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二》有“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两首诗都提到了一个地名——晋阳。北齐亡于北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晋阳失陷。晋阳在北齐的地位,不是正式国都,却比正式国都更加重要。晋阳在哪?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别称龙城。

咱们看历史地图,无论是高氏实际控制的东魏,还是取代东魏的北齐,国都都标注为“邺”,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河南省安阳市北。但在北齐高氏皇室心中,晋阳才是他们真正的国都。于是,北齐正式定都于邺,但北齐皇帝们没事就往晋阳跑,有的干脆就住在晋阳。邺城的国都地位,变得有名无实。北齐为何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理原因。

北齐开国皇帝实际上是一代枭雄高欢。北魏末年,北方大乱,出身寒微的高欢想建功立业,苦无财资。在娶了娄昭君之后,高欢才有了马匹,风云际会之时,一飞冲天。高欢本属尔朱荣部,尔朱荣被杀后,高欢瞧不上尔朱家首领尔朱兆,阴欲图之。尔朱兆的大本营就在晋阳,高欢早就看中了晋阳,认为这里是图王之地。北魏末年,高欢平定并州,占据晋阳。

高欢被魏帝封为大丞相,但他显然不可能住在已成四战之地的魏都洛阳。高欢寻找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晋阳再合适不过了。高欢决定在晋阳兴建大丞相府,作为自己的根本之地。高欢给出的理由是:晋阳处在四塞之地。

山西省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山西省西边,是滔滔黄河,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山西省东边,是巍巍太行,隔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山西省南部是中条山、王屋山,与河南省隔着黄河相望,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相邻。

而在山西省内部,黄河以东,从北至南是吕梁山脉。而在吕梁山脉与太行山之间的,是著名的汾河。汾河发源发于吕梁山与云中山之间,然后向南流去。经过太原(晋阳)、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新绛等地,在河津汇入黄河。汾河两岸地势较低,形成了狭长的谷地,适合居住与耕种。狭长的汾河谷地,又被分为北边的太原盆地,南边的临汾盆地。两个盆地之间,介休与灵石之间,地势比较高。

晋阳四面为高山环绕,在军事地理上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高欢控制的东魏,包括山西省、河北省、京津二市、内蒙古中南部、辽宁省西部、山东省、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后地盘扩张至长江北岸)。除了山西省,剩下的区域多以平原为主,这就决定了晋阳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如果高欢居守平原地区的邺都,不易于防守,很容易遭到攻击。而守在晋阳,即使有敌军,也很难轻易杀进汾河谷地,相对比较安全。高欢居守晋阳,对邺都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一旦邺都有变,高欢可轻易平定。但如果居守邺都,一旦晋阳有变,高欢就鞭长莫及了。

黄河以西,是西魏地盘,由另一个枭雄宇文泰控制。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宇文泰要略强于高欢,双方多次大战,宇文泰胜场居多,可为明证。所以站在高欢的角度,宁可让西魏军攻占邺都,也不能让西魏军拿下晋阳。在冷兵器时代,居高临下的战略地理优势及因此而形成的心理优势,是不能忽略的。

高欢控制东魏,本想定都洛阳,但洛阳大乱之后残破,又地近西魏,只好迁都于邺。邺都从某种角度上,更像是高欢软禁东魏傀儡皇帝元善见(东魏静帝)的大监狱。高欢本人多数时间都住在晋阳,手握重兵,向西防着宇文泰,向东防着元善见。由于晋阳与邺都的地理距离不算太远,高欢经常从晋阳出发,去邺都拜见他操纵的木偶元善见。事毕,高欢千骑如云,返回晋阳。公元547年,高欢死于晋阳。

高欢死后,晋阳始终是北齐高氏的根据地,高欢长子高澄本人也是在晋阳遇刺身亡。高家兄弟分工很细,高澄坐镇根本重地晋阳,二弟高洋坐镇次一级的重地邺都。高澄死后,高洋就是在晋阳震服了之前瞧不起高洋的元老重臣。高洋在位十年间,虽然经常外出,但事毕后,还是回到晋阳。高洋也是在晋阳驾崩的。之后的废帝高殷、文昭帝高演都死于晋阳。只有武成帝高湛例外,他死在邺都。但是高湛在当皇帝及太上皇期间,也常去晋阳。高湛喜欢折腾,但他不傻,丢了晋阳,高家的天下就要塌掉一半,谁也不敢马虎。后主高纬更不用说了,在位十二年间,高纬没事就往晋阳跑。

作为北齐的死敌,北周宇文氏自然知道晋阳在北齐的地位,只要拿下晋阳,北齐无险可守,必亡。然后就是著名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周军拿下晋阳,占据河东(山西省)形势之地,北齐灭亡,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