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直捣北京,袁崇焕为何不直接沈阳老巢?

2020年07月31日23:50:40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皇太极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皇太极在崇祯二年长途奔袭直捣北京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己巳之变”,当时袁崇焕采取的措施是迅速回防京师。

估计很多读者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皇太极全力攻打北京,沈阳必然空虚,袁崇焕如果率军直插沈阳后方,皇太极的处境岂不是十分危险。

其实历史上类似这样的假设并不少,近代战争中有甲午海战时,有人建议清廷趁北洋水师与日军海军主力舰队决战,派遣南洋水师直捣日本本土,不但可以获得甲午战争的胜利,还可以趁机灭了日本……

古代战争时,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子午谷奇谋,意思是诸葛亮率领主力与曹魏决战,魏延率领精兵五千从子午谷直插关中,攻打西安,千百年来,子午谷奇谋被不断翻出,很多历史二百五认为诸葛亮如果采取了魏延的建议,北伐有很大可能成功。

我们再来看看己巳之变时的具体情况吧!

己巳之变发生在崇祯二年(1629年),而在1626年的宁远大战中,努尔哈赤率领的清军并未突破明军的宁远防线,等到1627年皇太极重整旗鼓,再次发动对明军的攻击,依然没有突破明军在辽西一带的防线。

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都是袁崇焕参与的重要战役,袁崇焕也是因为这两场战役获得明朝新即位皇帝崇祯的赏识,上任之初就召唤袁崇焕到北京平台召对,袁崇焕当时声称可以五年复辽,崇祯皇帝因此大加赞赏,不止钱粮供应充足,还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

在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变之前,袁崇焕在辽东也没有闲着,其中有三大手笔,第一大手笔是与皇太极议和(议和之间,皇太极干掉了朝鲜),第二大手笔是卖粮食给蒙古(蒙古后来把粮食又转卖给了后金),第三大手笔就是斩杀毛文龙(使得皇太极西进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说袁崇焕的五年复辽根本就是一句口号,自己也没有一个既定破辽方案,连是“战”是“和”都没有整明白。

袁崇焕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对于明朝与后金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没有梳理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面对皇太极突然杀向北京的举措是懵逼的。

皇太极当时吸取攻打宁远和锦州失败的教训,决定从蒙古绕道山海关,然后进入京畿,袁崇焕是蓟辽督师,主要防守在辽西这一片,遵化也属于袁崇焕辖管,但毕竟不是直属。

崇祯的防辽策略是,对于袁崇焕的要求是要钱给钱,结果钱都花在打造宁锦防线上了,其他地方必然防御不足,换句话说,除了宁锦防线能够修起城池外,北京西北这一片即使明廷想要修防线,那也是修不起的。

总体来看,明廷对后金的局势中处于被动当中,都是被皇太极牵着鼻子走。

袁崇焕虽然是一代名将,在抗后金战役中取得了两次重要的局部胜利,但终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可执行的防御后金方案。

从他对后金的应对措施来看,主要是借助城池,以红衣大炮来抵御后金的进攻,当然对于袁崇焕的这种防御措施,皇太极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后金的军队更擅长奔跑(想起《亮剑》中暂七师的师长常乃超被俘虏后,说了一句鄙人不擅奔跑,笑死我了),而不擅长攻坚。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不是皇太极为了寻求与明军的攻坚战,而寻求野战,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攻打北京,袁崇焕如果前去攻打沈阳,被皇太极切断后路,估计就是灭顶之灾了,皇太极不是傻子,即使是全军出击攻打北京,也不会任由袁崇焕把老巢占了。

从宁锦一线向沈阳进发的过程,一路都是大平原,连个山都没有,你就是借袁崇焕两个胆子,他也未必敢去沈阳,前者杨镐率领11万明廷精锐折戟沉沙一半在抚顺,而此时的后金已经远远不是当时的后金了。

从袁崇焕回援的行军路线来看,竟然绕着皇太极主力部队的路线而走,就是害怕跟后金主力相遇,然后跟他打野战。

袁崇焕在这次回援时,采取的并非是寻求主力决战,而是想要绕道赶超后金,然后依托城池进行拦截,第一个点是遵化,第二个点是蓟州,都没有得逞,最后只得在京城驻防。

这也为袁崇焕的悲剧留下了伏笔,崇祯才登基两年就遭遇明朝自土木堡之变以来的又一次危机,年纪轻轻的崇祯怎么会不愤怒,我相信他在北京皇宫里面的想法是,袁崇焕你倒是干他啊!结果袁崇焕就是不敢死战,依然采取防守阵势,甚至还要求进城修整,崇祯当然怀疑袁崇焕可能是和后金勾结了。

皇太极在攻打北京不下的情况下,被袁崇焕“礼送出境”了。

皇太极刚走,袁崇焕就因为不敢跟后金决战被朝廷大臣群起而攻之: "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后金军劫掠焚烧民舍,不敢前去阻拦,城外的外戚勋臣的庄园土地被后金军蹂躏殆尽。"

崇祯当时逮捕袁崇焕下狱,第二年将其凌迟处死。

崇祯就是这样对待自己提拔的官员,当真是一点也不护犊子,袁崇焕能力就在那摆着,你让他带兵守城他有一定的经验,你让他做三军统帅,不是你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你压根就不会用人。

假如,袁崇焕要是率主力直取沈阳不回援北京,崇祯要是知道后,肝都气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