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必须死,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忠臣于谦?

2020年07月19日05:53:27

于谦必须死,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忠臣于谦?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457年,明朝忠臣于谦在夺门之变后惨遭清洗。尽管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很高,但仅仅是从儒家士大夫集团的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更有朴素的小清新们一直感叹于谦的不该死。

然而,如果从当时的明朝内部政治结构去看整个事件,你就会非常清晰的明白:于谦必须死!

北京保卫战被认为是于谦以一己之力指挥的

于谦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是他在土木堡战败后主持大局。一方面组织了的北京之战,给人以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不忌惮英宗皇帝的被俘,扶持景泰帝作为新君,继续抵抗。这又给人留下了大丈夫有种的印象。

但对于明英宗而言,于谦的动作对他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于谦本身也已经被明朝内部的另外两股势力盯上。这三方因素汇集在一起,就决定了他的必死无疑。

瓦剌军队的南下 让明朝内部也经历了一次震动

在明白于谦为什么必死之前,首先要看到当时明朝内部政治生态的分布格局。经过了明朝初期的一系列政治动荡,那些在朱元璋时期被扶起来的宗室藩王集团,已经因为朱棣和他孙子的数次削藩政策,变得弱不禁风。朱元璋原本希望这批人控制明朝全国上下的军政大权,不给其他利益集团以冒头的空间。现在却因为朱棣开始的打压政策,被完全颠覆。

这就让明朝的政治生态圈里留出了很多空档。很多人自然而然的会来进行填补,皇帝自己都必须用新的力量予以补充,否则国家机器将不能正常运转。于是,在藩王势力消退后,出现了武将集团、文官集团和太监势力的三方对峙状态。

武将与军队在当时是地位最低的政治势力

只是由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防范武将策略,文官集团在这三方中看上去是最政治正确和势力庞大的。朱棣时代,通过对三杨的扶持,也进一步提高了士大夫文官们的规模和地位。

同样受限制的还有太监势力。他们虽然在朱棣执政时期开始复苏,却还远没有从朱元璋时代的打压中恢复过来。明英宗身边的王振,看似权势很大,但也绝没有后来魏忠贤那样的好运和时机。他在土木堡前后的作用,更像是在给明英宗本人背锅。

王振在土木堡中的作用 更像是文人集团的刻意加工

至于武将团体,因为随时有被牵涉杀头大罪的威胁,而一直被压制。朱元璋时代就对有功的将领开了杀戒。朱棣时代,残留的开国元勋们又被清洗了一波。到明英宗时期,只有少数追随朱棣的老将和他们的后裔在支撑这股势力。

此外,明英宗虽然给后世人留下一个文弱形象,但其本人并非没有野心和主见的人。他曾经连续动用几十万军队,不断南下镇压西南的麓川土司。无论明军遭遇多大失败,也要继续用帝国的资源打下去。没有他的坚持,土木堡之战也不可能发生。

明朝前期的皇帝大都受蒙古影响 绝不可能是懦弱之主

但就是这个灾难性的土木堡之战,对武将与太监集团造成了沉重打击。明军的全军覆没。证明了前者的战斗力并不可靠,无法做到御敌于国门外。后者也被文官趁机打压为无法辅助皇帝的累赘,还有阻碍视听和蒙蔽皇帝之嫌。

士大夫文官集团自己呢?先是通过土木堡的失败,证明了自己先前反战主张的正确性。然后又通过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有捍卫国土安全的能力。有意无意当中,都将自己竖立为国之重器形象。以至于连皇帝的存废问题,都有他们说得上话的地步。于谦就是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明星级大忠臣。

明英宗回到北京后 发现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

但明英宗没有死在蒙古。瓦剌人也不是白痴,明白将明英宗放回去的好处,比留在自己手里烂掉要好很多。这就给后来的事变埋下了伏笔。

明英宗返回北京后,发现局势已经非常不利于自己。过去还比较老实的文官队伍,现在已经过于膨胀,几乎形成了威胁皇权独大的政治势力。更让皇帝觉得可恶的是,这些人在土木堡战前一味的拆台,而不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自己被俘以后,不想办法和谈营救自己。最后还把自己的弟弟搬出来狐假虎威。于谦更是这些大恶人中的罪魁祸首!

明英宗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弟弟也来分享皇权

于是,明英宗很自然的同太监与武将集团联合起来。有了这三方的合作,文官士大夫们是没有什么抵抗力可言的。主持夺门之变的两个主谋,一个就是代表太监的曹吉祥,另一个就是老派武将石亨。他们都需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去争取一片空间。明英宗的参与,就是最好的大旗与武器。于谦本人则是必须进行斩首的文官集团中枢。

因此,后来发生的夺门之变也就水到渠成。文官集团在毫无抵抗力的情况下,被皇权+军权的组合干掉。于谦尽管在后世留下了美名,但基本上得益于嘉靖朝时期的政治转向和宣传套路。放在当时,夺门之变就宣告了文官集团在明朝历史上的首次“抢班夺权”被镇压下去了。

夺门之变本身也说明当时的文官集团也实力有限

也是由于于谦的死和文官集团的被压制,明朝在之后的60多年里还保持了最基本的战斗力与外交水准。明英宗之后的几位皇帝,水平参差不齐,性格也大相径庭。但基本上都维持了自己同几方势力的平衡。一直到下个世纪初的明武宗暴死与明世宗上位,文官集团才再次企图绑架皇权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这个漫长的过程,要到明穆宗时期才初见成效。最后在万历时代发展到顶峰,并一直影响到最后的崇祯皇帝。

从这个时间线分析,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文官集团距离他们理想中的成功越近,明朝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