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时代,小赵云大破异族雄兵?其弟不动一兵一卒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后三国时代,文虎以姻招西凉之便利,助其兄、有着“小赵云”之称的文鸯破秃发树机能等凉州虏,从而名震天下。只可惜,世人只知上阵征战的文鸯,却未知背后默默牺牲的文虎。
在古代,汉族封建王朝为了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及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以财帛和王室之间的婚姻关系安抚域外不懂礼义的“夷狄”之流。这种结亲政策可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边疆遭受侵扰,甚至能令异族称臣,保证边界安宁。这种结亲政策,在皇家中,称之为“和亲”;在大臣里,称之为“姻招”。不管是和亲还是姻招,都是统治阶级为扩大自己势力而进行的政治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这种结亲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实力不同目的的情况下可分如下四类。
即第一类,敌强我弱情况下的结亲。
这种结亲对中原王朝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是带有屈辱性的缓兵之计。而效果无非是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或者稍为减轻受到侵扰的程度;代价却是大量金银财帛大量流失以及国际地位的降低,甚至会诱发对方更强烈的欲望,从而强化境外少数民族政权以武力相威胁的信念。
第二类,作为“嘉奖”的结亲。
这种结亲对中原王朝而言,是对少数民族首领忠心归顺的奖赏。其效果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两族的友好关系,让少数民族死心踏地为中原王朝维护边境安宁。
第三类,旨在离间域外诸部的结亲。
这种结亲对汉族政权来说,是实施“远交近攻”或“以夷制夷”政策,共同对付共同的敌人。其效果是分化瓦解域外少数民族,与弱小的少数民族政权联盟,合力攻打强大的外族势力,进而维护边境的安宁稳定。
第四类,为借助外力而逐鹿中原的结亲。
这种结亲对中原各派势力而言,是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而联结域外武装力量。其效果是借此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求在争霸战中取胜。
文虎姻招西凉,就是属于第三类,目的在于离间西晋西北部诸少数民族的关系。西晋时期,晋朝西北部杂居五胡,即鲜卑族、羌族、羯族、匈奴、氐族五个少数民族。在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过程中,氐、羌、匈奴等部落参与其中,羯族未参与。
从《魏书·羯胡石勒传》及《晋书·石勒载记上》羯族的记载可知羯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充其量只能算是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两部史书分别载道:“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因此,羯族大约在汉朝时期被当时的匈奴族所俘而带入中国,从而成为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由此推断,羯族在西晋时期,五胡实力最弱的一方,并且与五胡实力最强的匈奴族有深仇大恨。以致在公元四世纪,匈奴建立的汉赵(后赵)被强大的羯人所消灭。这是后话,就不一一详述。
按汉族结亲的目的,联弱抑强,羯族就成了西晋王朝联合的对象,成为实施“以夷制夷”政策的同盟者。文虎或是忠实地贯彻执行晋朝政策或是在晋朝统治阶级的授意或威逼利诱之下,或心甘情愿或心不甘情不愿,结果都一样,不但与羯族首领结成牢固且稳定的姻招关系,而且在咸宁三年(277年),文鸯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后,胡人部落就有二十万人归降晋朝。
文虎虽自我牺牲,姻招西凉但带来汉族与外族和平相处,兵不血刃,生灵免遭涂炭。这可谓是仁者。
笔者按:甘之若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文虎,虽在历史上名不经传,一生也就活在兄长文鸯的盛名之下,但在哥哥文鸯大破秃发树能,以牺牲自我,姻招西凉,从而成就文鸯的盛名,使西晋西北部重新恢复和平。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