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明明犯了死罪,嘉靖为什么会选择放了他?

2020年07月18日16:31:56

胡宗宪犯了死罪 可因为他平时坚持做这件事 嘉靖最终选择放了他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情缘阅读小编告诉你。

清人在编修《明史》时,曾经总结过明朝的灭亡的原因,认为明朝“名亡崇祯,实亡万历,初亡嘉靖”,意思是说明朝表面上亡于崇祯朝,实际上是亡于万历,而根源在于嘉靖。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因为明朝灭亡与党争有关,而党争正是始于嘉靖朝。

为了争夺首辅之位,在嘉靖皇帝的默许之下,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到徐阶,权臣轮番上阵,近身肉搏,演出了一出几十年的宫斗剧。为了获得斗争的胜利,这些人不得不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每一次权力的轮替,即意味着一大批官员的出局,造成了朝局的不稳,而这种权力斗争模式在万历朝时则发展到了巅峰,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争来争去,结果让阉党魏忠贤摘了桃子,将大明朝的根基都争没了。

在明朝16个皇帝中,嘉靖皇帝的聪明、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由于没有子嗣继位,他的堂弟,当时还是兴献王世子的嘉靖便捡了个大便宜,从一个本来混吃等死的藩王继承人一跃成为大明王朝的统治者,这时他只有14岁。

虽然是一个从乡下来的“野小子”,但嘉靖皇帝一点也不祛场,上来就利用大礼议事件把四朝元老杨廷和干趴下了,将权力收为己有。在此之后,他又任用张璁、桂萼等激进的改革派官员,减免赋役,清理皇庄,裁汰冗官冗役,一扫下宗朝的弊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然而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一个励精图治、朝气蓬勃的君王就变成了一个沉迷修道炼丹,不问政事,贪图享乐的昏君,更是热衷于坐山观群臣斗,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在《万历野获编》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说嘉靖执政以后,他的亲笔奏章经常会送至内阁,而在西苑当值的内阁大学士们每次接到嘉靖的手诏,都要亲笔回奏,不敢假手于人。内阁大学士夏言曾经被嘉靖皇帝免职,后来又被起用,然后上致谢疏感谢天恩,没想到这奏章中有涂改过的字迹,被嘉靖皇帝责怪。

然而相反的是,各地的封疆大臣,外官们由于天高皇帝远,嘉靖皇帝管不着,每次写奏章或者回嘉靖皇帝的奏章时,都是由幕僚或者师爷代写,只有胡宗宪一人坚持亲手写奏章。

严嵩父子倒台以后,胡宗宪的后台没有了,他的政敌们便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弹劾胡宗宪。胡宗宪原本罪该当死,但嘉靖认为胡宗宪抗倭有功,杀害他会让大臣们寒心,还特意提到了胡宗宪亲笔书写奏疏的事情,赞赏他的忠诚事主,于是便把胡宗宪给释放了,让他回藉闲住。

从夏言涂改奏章被责怪、胡宗宪亲笔写奏疏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嘉靖皇帝为人处事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且自尊心极重,非常注重大臣们对他的态度。

拿夏言的倒台来说,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夏言的言行触怒了嘉靖皇帝,让他觉得自己的帝王威严不再。

比如说去拜谒显陵,夏言行动慢了些,便被嘉靖皇帝责骂,还责怪他“朕不早期,言亦不入阁”,意思是我这当皇帝的偷懒不上朝,你这打工仔夏言就罢工不去内阁当值,军国大事都直接在家里办了。

而相较之下,夏言的政敌严嵩则把准了嘉靖皇帝的脉,知道嘉靖爱人捧,喜欢别人尊敬他。

比如嘉靖皇帝喜欢修道,就喜欢给亲近的大臣们送亲手做的香叶束发冠,夏言认为这不成传统,非人臣之法服,于是拒绝奉诏,不戴在头上。而严嵩呢,却如获至宝,当场戴上,还时不时拿出来显摆。

再如后来夏言给自己选了“上柱国”的勋级,嘉靖授予他后,于是便想再授给严嵩,但严嵩觉得“上柱国”里的“上”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够享有,其他人都是没有资格的,“乞陛下免臣此官,获为令典,以昭臣节”。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两下一对比,肯定是严嵩更讨皇帝的喜欢。夏言成了明朝文官中唯一一个活着获得上柱国荣誉称号的人,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胡宗宪的发迹和灭亡其实也是因为嘉靖皇帝一人的喜好。胡宗宪原本是依靠严嵩上位,后来他自立门户,抓住嘉靖皇帝好大喜功,沉迷修道的心理,于是便搞了个白鹿出来充当祥瑞,由大才子徐文长作《进白鹿表》而让嘉靖龙心大悦。

后来胡宗宪被人弹劾贪污军饷、党同伐异等罪行,这些罪名加起来足以令胡宗宪十恶不赦,死罪难逃,但嘉靖念在其所立功劳,加上进白鹿祥瑞、亲书奏章,于是便放了他一马。

后来嘉靖皇帝为什么又要选择将胡宗宪下狱呢?因为胡宗宪做了一件嘉靖皇帝无法容忍的事情,那就是胡宗宪被弹劾时,曾经自拟圣旨让罗龙文转达给严世蕃。罗龙文被抄家时,这封圣旨也被找了出来,在家闲居两年的胡宗宪被盛怒的嘉靖皇帝抓回了京城大狱。胡宗宪在狱中曾经写下《辩诬疏》递交上去,却迟迟没有反馈。

因为这件事情触碰到了嘉靖皇帝的敏感神经。胡宗宪作为一个臣子,却敢自拟圣旨,这既是对他皇权的蔑视,也是说明胡宗宪对嘉庆皇帝的心思猜得极透,嘉庆自然无法容忍臣子揣测上意的这种做法。

念在以前的交情上,嘉靖最后虽然没有处死胡宗宪,也任其在狱中自生自灭。胡宗宪也自知前途渺茫,于是在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

从夏言、严嵩、胡宗宪三人的命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帝王的嘉靖,他做决策的依据并不是从国家大政出发,而是受制于其个人的喜好。喜欢的人,得宠的人,犯错也会得到宽恕,而讨厌的人,触怒他的人,即使再好也会被罢黔。

朝中大臣们为了自保或者升官发财,不得不迎合嘉靖的喜好。嘉靖喜欢修道,大臣们就给他建道观写青词,嘉靖喜欢享受,便花巨资为他大修宫殿,同时大臣们还为了权力明争暗斗,搞得乌烟瘴气。

嘉靖之败,在于太自我,在于其没有一个明君应有的气派。那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反正这捡来的皇帝,败了也就败了,只要我自己过得舒服就好,这或许是嘉靖内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