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是那个统一三国的人吗?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出生于魏青龙四年(236年)。其母亲叫王元姬,外曾祖父是魏国元勋王朗,外祖父是著名的思想家王肃。年轻时司马炎是一位贵公子,人称“宽惠仁厚,深沉而有度量”,甚至据说在根据九品中正制度评定乡品时,其出生地河内郡无人能比。
出仕后他历任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曾担任过的官职,264年被立为晋国的世子,进而在父亲去世后,于265年八月继任司马昭原来的晋王和相国的官爵。紧接着在十二月终于接受魏帝(元帝)的禅让,即帝位(十七日),改年号咸熙(魏)为泰始。当我们审视司马炎初期的政治时,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所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
这与曹操重才干轻德行的方针大为迥异。司马炎即位后,马上送出了一道厚礼,恢复了因三国的混乱而一度中断的民爵赐予,而且一律提升五级。民爵赐予是指汉代重视乡村的年龄秩序,赐予乡村的父老爵位和酒肉,并由父老在乡村的社中主持祭礼,由此实现国家营造下至平民、上至皇帝的国家成员的一体感和秩序化的目的。司马炎的这份民爵“大礼”有着强烈的倾向性。
其意图是在西晋王朝建国之初笼络民心。然而,我们在审视前述司马炎重视礼教的施政特色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构筑以礼教为基础的国家。另外,司马炎在即位后的次月,即泰始二年正月,分封司马氏一族二十七人为郡王。魏朝除了魏明帝时期稍有缓和之外,根据曹丕的遗命,王族宗室之人一概不得就任官职,并始终处在国家的监视之下。
曹丕与因七步诗而闻名的曹植兄弟之间的“相煎”便是这种宗室关系的一个明证。这种宗室抑止政策,从某一方面上看也是东汉末年以来同族之间难以互信的混乱时代的产物。然而,西晋时期却与此相反,允许宗室出仕甚至就任高官,且宗室所受到的优待不只如此。这种政策的推行,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干弱枝的性质,而考虑到前面所说的魏朝情况,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司马炎希望纠正魏朝的过酷政局。
将政治建立在宗室之间团结友爱的基础上。泰始元年,司马炎解除了汉魏时期宗室任官的禁令,对官员的任用显示出极为宽大的态度,例如任命曹植之子曹志为太守,任用诸葛亮的子孙为官等。这方面也跟他的政治姿态有关。天下统一两年之后,282年,司马炎命令齐王攸前往自己的封国齐国。其背景是兄弟之间的不和,这与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这两个同母兄弟一样。
另外,司马炎的嫡子司马衷(后来的惠帝)是个政治低能儿,是后来引发八王之乱、导致中国大崩溃的一个关键人物。当时许多朝臣早就对此忧心忡忡,因此在司马炎的继承人选上,司马攸乃人心所向,被寄予了厚望。于是几年后就有了司马炎强令司马攸到其封国赴任,当时有许多朝臣谏言反对,然而司马炎禁止这种进谏,但凡提出谏言的朝臣都遭到降职等处罚,因此皇帝的一意孤行未被阻止。
司马攸自己对这个命令感到忧愤交加,终于生病。尽管司马攸身体有恙却仍被勒令启程,两天后在途中吐血身亡。震撼朝廷的事件就此告一段落,但自此以后不再有朝臣向皇帝秉言直谏,西晋王朝原来开明的舆论环境不可避免地变得闭塞了。后来,司马炎晚年的朝政被杨皇后的族人杨骏所掌控,司马炎死后杨骏出任辅政大臣,宛如东汉末年外戚专权的情形再现。
从公元280年结束三国时代再度统一到晋武帝司马炎290年驾崩,从此中国就像从时代的斜坡上滑落一样,进入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的大混乱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