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为什么被勒令离开故宫?真相是什么

2020年07月30日13:22:16

溥仪明明在故宫待着,为何却被勒令离开?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帝制更是存在了近两千年,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2年),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在全国人民的呼声下,清室眼看大势已去,又只剩下一对孤儿寡母,实在难撑危局。为保全自身性命,隆裕太后只得含泪点头,在退位诏书上盖下御玺,清朝至此正式灭亡,帝制不存,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少不更事的他,只会懵懂地看着太后和大臣们痛哭流涕。对溥仪而言,退位之后除了不再上朝以外,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他依然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依然专人服侍,衣食无忧。

客观地说,民国政府对于逊清朝廷确实还算不错。相比国外那些被砍头、上绞架的末代皇帝,溥仪不仅可以保留尊号,每年还有400百万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清室优待条件》中还规定,皇室成员依旧可以住在紫禁城,所有宫女和太监照样配备齐全,大总统袁世凯见到溥仪,也会按照外交礼节对他鞠躬致意,称他一声“陛下”。所以说,溥仪的小日子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不用他做什么,安安稳稳在皇宫里生活着就好。可以说,如果不是溥仪长大后野心逐渐膨胀,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和身份,也许他就可以一直在皇宫里过着这样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维持十余日的“张勋复辟”,认为这场闹剧不过是以张勋为首的满清遗老遗少的白日梦。实际上,溥仪当时也参与其中,竟然还想以此再成为正儿八经的皇帝。这一年是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溥仪已经12岁,在帝师们的熏陶教导之下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其所作所为已经不能归结为少不更事,而是他本身确实有这样的想法和野心。由于全国民众坚决反对,这场闹剧在持续十几天后也就不了了之。

虽然溥仪与这场“造反”脱不了干系,但北洋政府实在不想再生事端,也就没有追究溥仪的责任,该给的待遇也没少。虽然后面每年400万的优待费并未完全支付,但考虑到当时军阀混战、资金消耗巨大,这也情有可原,而且这一笔钱也足够让逊清朝廷众人过着比较充裕的生活了——毕竟那时在紫禁城外,一些百姓已经食不果腹了。溥仪16岁大婚的时候,北洋政府还特意拨付10万作为贺礼,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然而就算这样,这位过气皇帝依然不知足,心里还是有很大的不满,觉得自己受了天大委屈。于是溥仪联合那些宫里的太监门偷偷地把皇宫中的宝物拿到外面去卖,有的甚至直接卖给低价外国人,以此换取了不少资金,一方面用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一方面又能用于积蓄力量以实现复辟大业。

北洋政府发现后,认为溥仪这种行为性质恶劣,就和花大价钱养了一条白眼狼没什么区别。再加上冯玉祥本来就反感帝制,于是他就派遣心腹将领鹿钟麟率军冲入宫中,逼迫溥仪等人同意废除原先的优待条件,同时把溥仪一干人等强行赶出紫禁城。就这样,溥仪放着原本安逸的日子不过,偏偏不知好歹,非得没事找事,被人赶走后只能寓居天津,随后又投靠日本人,一生坎坷波折。归根结底,都算是溥仪咎由自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