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唐朝历史,便绕不开玄武门一战,倘若没有这一次兄弟相残,未来唐朝可能继续处于皇帝王爷相争的局面,甚至整个国家再次处于战乱中。幸运的是,玄武门将事变缩小在最小范围,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但是,玄武门背后真正在角力的两方并不是太子和秦王,而是李世民和李渊的交锋。
李渊为什么不立战功更加显赫的李世民,这一直是后代讨论的焦点话题,甚至有的人认为,倘若让李世民上位,也不会有后来的血腥政变,事实上,下面三点原因决定了李渊不会立李世民,也正是立与不立的分歧导致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厮杀。
一. 隋朝留下的教训
众所周知,每个朝代结束后,接任的皇帝必定会反思前朝被灭的原因,并且自身加以避免,以免重蹈。回顾中国历史,这样吸取教训和制造新错误的循环是每个朝代在重演的事。唐朝建立后。李渊不得不反思前朝的过失。在很多时人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便是废长立幼,倘若不是李广的错误立子,也不会有后来的混乱局面。所以,李渊不得不在这方面谨慎避开雷区,就算李世民功劳显赫,也不能破了规矩。倘若不这么做,想必朝上的争论声音会更嘈杂。甚至众大臣复议以隋为鉴。《三国志》中,很类似的局面发生在曹操立子时,贾诩的回答直接否掉了曹丞相立植的打算。“君不见刘景升,袁本初父子”
二. 李世民势大,野心足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好事,毕竟皇帝的野心大,自然没问题,可问题是,李渊这时还没有老到退休。我们不妨看看玄武门一事后李渊的待遇。《旧唐书》中记载,当时宫外厮杀声不断,而李渊在恐慌中询问近旁,“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旁边的两人就是李世民的间谍,自然带节奏建议皇帝传位于秦王。眼见众大臣的压力,李渊无奈选择了退位。这之后,李世民明面上是孝顺的很,将父皇安排于大安宫,实际上却是另一种软禁罢了。倘若李渊不立仁厚的李建成,很可能没过几年,李世民就将群臣势力掌控,带着这些臣子拜见李渊,然后逼着他把皇位早早传给自己,好早点享受清福。
三. 李建成本身合格
固然,李世民功绩显赫,这并不代表李建成软弱无能,无半点作为,在秦王在前线厮杀时,是什么支持着他毫无顾忌的战斗,还不是李建成的后方稳定已得势力,这两兄弟谁更适合当个武将,谁适合安天下,答案很明显。而李建成本身就是嫡长子,并且为人仁厚,有自己的文武臣班子,在李渊眼中,这个太子是合格的。正是因此,在天下安定后,李渊发觉李世民还在收人马心怀不满,甚至认为他不再是自己的好儿子。正是在这三点原因的推动下,李渊和秦王走向了对立面,两人本为父子,可在权力的诱惑下终究是反目。或许被幽禁在宫中的李渊之所以一辈子不愿见儿子一面,也是因为心中的不满难以排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