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0余万军队北伐,为何没有能拿下南京城?

2020年07月14日19:52:02

公元1659年,南明大将郑成功率领10余万军队北伐,开始了人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在这次战役中,郑成功的北伐军保卫了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南京,形势一片大好。但郑成功最终并没有拿下南京城,而是被清军打得一败涂地,北伐行动功败垂成。那么,既然拥有这么大的优势,郑成功为何没有能够拿下南京城呢?其实,这与郑成功军队的整体配置有关。

一、郑成功与南明永历政权的关系很尴尬

在清朝入关以后,明朝并没有立刻灭亡,而是出现了几个藩王先后监国的情况,例如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等。福王朱由崧政权垮台以后,鲁王和唐王先后称帝。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起初属于唐王政权。在唐王政权灭亡以后,又隶属于鲁王政权。其实。桂王朱由榔已经在西南地区称帝,但郑成功对朱由榔的永历政权,一直是尊而不授的态度。换句话说,郑成功在名义上属于永历皇帝领导,但其实根本不服从永历政权的调动。永历政权的形势原本岌岌可危,但依靠招抚大西军将领李定国等人,永历政权曾经前后两次昙花一现。为了打击南明永历政权,清朝把主要兵力和主要精力都用在西南方向。占据厦门等地的郑成功认为这是天赐良机,郑成功集中了主要兵力10余万人,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行动,而且确实有成功的可能。

公元1659年6月,郑成功率领大军北伐,大军从厦门出发,一路上攻占了福建、浙江的部分沿海州县。最终从长江出海口逆流而上,郑成功的目标是南京城。南京是明朝的陪都,也是东南地区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如果能够攻下南京,全国的局势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6月底,郑成功的军队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当时,南京城内的守军只有几千人,清朝的江宁将军和两江总督都非常焦虑。在上奏顺治皇帝的奏折中写到:“海师二十余万,战船千余艘,俱浑身是铁,箭射不透,刀斩不入。”南京城的构造是一个不规则体,对于防御方来说,没有充足的兵力很难坚守。但保卫南京10多天内,郑成功没有任何准备攻城的意思。郑成功的军队擅长水战,对于城市攻坚战并不擅长,而是也缺乏比较的攻城器械。面对城墙坚固、高大的南京城,郑成功并没有把握。

二、郑成功的北伐行动功亏一篑

面对坚固的南京城,郑成功幻想着利用长期的围困,迫使城内的守军投降。郑成功告诉将领们:“自古攻城掠邑,杀伤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虏齐集,必卜一战,邀而杀之,管效忠必知我手段,不降亦走矣。况属邑栉次归附,孤城绝援,不降何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南京城内的清朝官员看透了郑成功的打算,清朝官员们上演了诈降的计划。一些清朝将领偷偷写了投降书,表示“清朝的律法严苛,自己必须坚守一个月,否则全家都会被斩首。请郑成功等待一个月,大家肯定会开城投降。”身经百战的郑成功从自身军队的特点考虑,选择了等待清军投降。其实,城内的清军并没有任何投降的意思,清朝军队要求城中百姓加固城墙,与此同时向顺治皇帝汇报。得到南方的急报以后,清朝最高层命令安徽、苏北、浙江等地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向南京靠拢。

由于长时间的懈怠,北伐军的斗争明显下降,最前部的军队竟然开始在长江中捕鱼。城内的清军发现了这一点,开始进行试探性进攻,结果,郑成功的军队一触即溃。随后,城内和城外的清军开始夹击北伐军。在陆战中,北伐军远不是满洲八旗的对手。这次战役中,郑成功的北伐军大败亏输,场景和当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北伐非常相似。郑成功军队中的前锋镇、中冲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左武卫镇、左虎卫镇、宣毅左镇等部队均遭受重创,或者被全歼,14位高级将领被俘或阵亡。经过计算,郑成功损失了超过2万军队,水师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郑成功选择了撤退。撤退的途中,郑成功计划攻下崇明岛,鼓舞一下部队的士气。但一直没有能够攻下崇明县城,再次暴露了部队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部队的士气更加低落。

三、郑成功选择攻取台湾岛,用于和清朝对抗

在南京的惨败,让郑成功认识到清军骑兵的厉害。在陆战中,自己的部队很难取胜。但仅仅依靠厦门等地,根本无法与清朝对抗。郑成功想到了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公元1661年,也就是南京惨败的两年之后,郑成功开始了攻取台湾岛的军事行动。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还是军队攻坚能力的问题。郑成功包围了荷兰人的城堡,但久攻不克。最后,郑成功选择了长期围困。由于没有援兵,郑成功的围困计划奏效了,在被围困了将近1年之后,弹尽粮绝的荷兰人选择了投降。在此之后,郑成功开始利用台湾岛与清朝长期对抗。就在郑成功控制台湾岛的同时,南明永历政权到了最后的时刻,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杀,郑氏集团成为了明朝遗老们最后的依靠。永历政权的一些残余力量,辗转来到了台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