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一生四处征战,并且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所以宸妃死后,皇太极开始心力憔悴,身体急转直下,最终猝死。年幼的福临继承皇位,国家大事全委托给了多尔衮和前文所述的济尔哈朗。自此,开始了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长达12年的权力之,同样是济尔哈朗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福临即位时,济尔哈朗45岁,多尔衮32岁,济尔哈朗比多尔衮大13岁,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因为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惨死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低调,远不像阿敏那样锋芒毕露、狂妄放肆,加上年事已高,不宜四处奔波征讨。
所以,多尔衮统率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冲破了山海关,逐渐开始入主中原,卓著的军功使得多尔衮成为了众人心中万分景仰的大英雄、大清王朝无往不胜的象征。而济尔哈朗负责在后方默默无闻地处理日常性工作,久而久之,两人在众人心目中的差距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济尔哈朗也深知自己斗不过势力强大的多尔衮集团,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在表面上主动示弱,要求将自己的名次调换到多尔衮之下,并提出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多尔衮在外带兵打仗,他在盛京尽心辅佐幼帝,塑造自己只会办事、胆小懦弱的形象,让多尔衮兄弟可以更放心大胆、毫无后顾之忧地率领大军攻明,继续开疆拓土,为清朝入主中原做准备。
济尔哈朗的一再退让,甚至阿谀奉承,逐渐助长了多尔衮的野心,促使他不断以合法方式加强自己的权力。顺治四年,济尔哈朗领衔其他王公,联名上书多尔衮,溜须拍马称:“国家已经安定,四海升平,我们能享有这种安定的生活,都是蒙受摄政王的福泽。考虑到摄政王素有风疾,跪拜不便,请求在皇上面前免于跪拜。”
济尔哈朗这样的做法显然有点“贱”,已经全然没有了带兵打仗之人该有的浩然之气。这样的济尔哈朗,除了会让多尔衮看不起,并不能博得他丝毫的好感!尽管如此,在济尔哈朗的一再纵容下,多尔衮的地位和待遇却在不断提升,一路从叔父摄政王,发展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最后变成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专擅自恣,甚至连皇帝的印玺也搬到了自己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