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整编,五大野战军系统先后组建了19个野战兵团。到了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这19个兵团的首任司令员绝大多数都挂上了将星,即一兵团司令员王震(上将)、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大将)、五兵团司令员杨勇(上将)、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上将)、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上将)、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上将)、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上将)、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上将)、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上将)、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上将)、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上将)、二十一兵团司令员陈明仁(上将)、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上将)、二十三兵团司令员董其武(上将)。
上边共有18位兵团司令员被授予上将或大将军衔。但是还有一位首任兵团司令员没有授衔,他就是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那么,如果程子华参加授衔,应该获得什么军衔呢?
程子华是山西解县人,21岁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黄埔军校本校第六期同期)学习。1927年8月他随军校改编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东进九江,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因未赶上起义队伍,程子华辗转赴广州,于当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程子华回到北方,后受上级派遣打入旧军队开展兵运工作。1929年12月,程子华成功领导发动著名的“大冶兵暴”,率领起义部队加入彭德怀指挥的红5军,就此奠定了早期创建人民军队元勋之一的历史地位。
加入红军后,程子华展现了比较强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能力,先后在红5军、红8军、红35军、红五军团、红22师任职,参加了江西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秋,程子华受上级派遣到达鄂豫皖苏区,担任红25军军长。他和吴焕先、徐海东等人紧密合作,率领红25军北上长征,冲破敌军重重阻截,驰骋数千里,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后程子华升任红十五军团政委,同军团长徐海东一起指挥作战,打破敌人的“围剿”,为迎接三大红军主力会师西北创造了重要条件。
抗日战争中,程子华辗转于山西和冀中等地,与吕正操等人共同领导军民进行对敌斗争,创建了著名的冀中根据地,并接替聂荣臻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最高军政领导人。解放战争中,程子华执掌冀察热辽解放区军政大权,同时配合东北和华北两解放区作战,地位非常重要。冀察热辽区划归东北后,程子华主要负责军事指挥,相继带出了东北野战军第8、第9、第11纵队,为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辽沈、平津战役中,程子华率领本部野战兵团鏖战塔山、先遣入关、截断平绥,连战连捷,威名远扬。
1949年全军进行整编后,程子华受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下辖第38军、第47军、第49军。四野渡江南下后,程子华指挥所部参加衡宝战役,沿湘西一路追击半个月,歼敌8600余人,切断了湘南之敌西退贵州的道路,配合主力吃掉了白崇禧集团精锐。尔后挥军攻占大庸、桑植,为后来的刘邓大军进军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就在衡宝战役胜利结束之际,程子华接到中央命令,奉调到山西省工作,从此离开了为之浴血奋战22年的军队。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程子华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不在军队系统,没有参加授衔。但根据此前解放军总干部部提交军委拟授军衔的21名“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地方领导干部”名单中,程子华赫然在列,与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滕代远等属于同一等级。其中,程子华被拟授预备役大将军衔。从前述的程子华几十年军事履历来看,长期担任一个战略区的最高军政领导人,完全符合被评为大将的标准。
后来中央经慎重考虑后决定,凡是1952年没有参加军队评级,又转到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包括驻外使节,一般都不参加评定军衔工作。正是这一原因,程子华遗憾地与将军金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