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祖籍为今江苏睢宁县风虎山,后迁至辽左锦州卫,原名周时纯。史载周遇吉为人勇武善射,骁猛异常。辽左战事大起后,周遇吉加入行伍,战辄先登。在跟后金军队的战斗中周遇吉屡立战功,从普通士卒提拔为京营游击,由此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
京营异类,忠勇良将
崇祯之时京营早已失去了曾经横扫大漠的铁血军魂,士卒不习战阵,将领纨绔浪荡以至于崇祯将京营调往平叛前线后只得到了一个‘贼轻之’的评价。看到战乱四起,山河破碎,周遇吉深知京营乃朝之羽林,当此大争之世更应肩负救亡之重任。于是对京营现状痛心疾首的周遇吉也曾对身边的将领们说‘诸位皆世受皇恩,为何不勤加操练征战疆场?’只是周遇吉的语重心长显然没有在他们心中激起任何波澜‘同辈咸目笑之。’
通过周遇吉和黄得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崇祯皇帝为挽救王朝衰微所做的其中一个努力。那就是大力提拔优秀的年轻将领进入京营,以恢复京营战力。在周遇吉、黄得功等的努力下,京营也确实有了一些能战之师。但是王朝积弊绝非是几个周遇吉和黄得功类的人物就能改变的。当这些京营部队练出来后,崇祯也只能把他们派到前线。可是惨烈的战争哪有扎营过的舒坦,所以在周遇吉和黄得功等之后京营也就再难以出这样的部队、这样的将领了!
数度血战,提为副将
崇祯九年,清兵入塞。周遇吉跟随时任兵部尚书张凤翼数度血战,皆立有大功,因而连进二秩,被提升为前锋营副将。
在我们的印象中,明军同后金军队的战斗中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一触即溃。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如曹文诏、左良玉、周遇吉、曹变蛟、贺人龙、尤世威、杨国柱等人所取得的战功是从何而来?到底是从那场战斗中取得了怎样的胜利才使得他们不断因功被加官增秩?真相只有一个——明军胜利的记载被认为的抹除了!
大战杨柳青,强敌受挫
崇祯十年周遇吉受命带领京营士卒赴河南讨贼,相继战于光山、固始,皆大捷。胜利后班师,崇祯十二年随杨嗣昌出讨贼,连败张献忠、罗汝才。杨嗣昌因陷藩忧惧而死后,周遇吉回京师扎营。后又与黄得功的京营兵一道讨平青山贼,周遇吉任山东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左都督衔。
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原任山西总兵许定国获罪论死,朝议以周遇吉接任山西总兵。但就在周遇吉率军开拔后听探马来报,有清兵要过境杨柳青。周遇吉熟知杨柳青地形,遂率精骑返回杨柳青埋伏。利用地形击败清兵,与之血战三天三夜,清兵死伤数千。
血战宁武关,满门忠烈
崇祯十五年东,周遇吉到达山西接任总兵。赴任之后,周遇吉深感形势危急,立即开始汰弱留强,修缮兵器、城防,整军备战。可是崇祯十六年,明军在几次关键决战中屡遭惨败,主力损失殆尽,面对内患外敌,明军基本失去抵抗能力。崇祯十六年底,李自成已经攻下了陕西、宁夏、甘肃、西宁卫等西北各地。并且宣布建立大顺政权,决定于崇祯十七年正月出兵攻取大明京师。周遇吉任总兵的山西是李自成东征的第一战。
面对李自成的进攻,周遇吉先守代州,奈何独木难支,各有数万军队的大同、宣府等镇守将局不向周遇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周遇吉面临粮尽援绝只得退保宁武关。面临李自成‘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威胁,周遇吉以‘一军皆忠义’断然拒绝。对于宁武关李自成是非攻下不可,周遇吉是以其为京师屏障绝不可失。因而战斗一开始双方的交锋就异常激烈。只奈何以一镇之兵如何抵挡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虽然周遇吉带领所部浴血奋战,但还是被李自成军攻入了城内。面对危局,周遇吉指挥剩余士卒巷战,‘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之后周遇吉夫人‘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据山巅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纵火焚之。’
无外乎后来攻入京师的顺军会说‘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只可惜他镇再无周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