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国的出身如何?他与神木中学有什么渊源?

2020年08月01日02:21:45

何柱国,广西容县杨梅人,其父何继福是地方上一名乡绅。何柱国为继室所生,其父于柱国出生不久后便去世,是其养母养大的。早年先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教官、分队长一九二二年,他投奔张作霖,先后任东北讲武堂教官、东北军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子敌手,当时任临榆地区警备司令的何柱国将军,率部在山海关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一九三二年底,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重创入侵之敌。表现了 中国军人守土御侮的爱国精神。

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将东北三省的辽阔土地拱手送给了日本人。张学良作为主政东北的“少帅”受到全国舆论的谴责,背上了卖国贼的、“不抵抗”的罪名,他给何柱国旅长的信中,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土沦丧的悲痛的心情和想报国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现在最重要的,要确实团结,上下一心,外可以御强敌,内可以除卖国贼”在信中,他对蒋介石还抱着希望,拥护蒋的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但最终是成为了蒋的替罪羔羊。在之后的岁月中,张学良重新得到任用,,但也认识到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错误。所以在西安事变时,他找回了三位东北高级将领,其中一位是何柱国,何国柱受到了张学良的嘱咐“要做到停止内战,一直抗日”主张。在东北任军长,是国任骑兵第二任军长,抗战开始后,骑二军西安保德,与八路军一二0师驻地相邻。张学良之所以对何国柱等人委以重任,也是因为何柱国等人对蒋介石的政策早已抱有不满的情绪,何国柱等人也是比较有大将风范的人,在军队中也是比较有领导能力的人,心中一身的正义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

之后,何柱国与贺龙时有交往,相互协作,抗击日军作战的过程中,遵守两军的正义并且都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为首要的任务。即使是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之后,蒋介石就表现出他本来的本相,张学良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是他仍然给当时为军长的何柱国写信,只是寥寥数语却表达他希望自己和何柱国抗日的决心。何柱国对中国早日脱离日本魔爪保佑很大的希望,但仍然关心祖国前途,反对内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建国方针。一为四九年全国解放时,他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驻扎咸阳的何柱国奉命赶赴晋北原平待命,归入第二战区序列。1937年8月,为防守太原,何柱国率骑兵自风陵渡过黄河,何柱国奉命自参加了第二战区的军事会议。9月14日,何柱国奉命自原平北上,阻击由大同南下的日军酒井机械兵团支队,并破坏平纬铁路,同八路军120师贺龙部协同作战。9月17日,何柱同日军在井坪作战,日军伤亡五、六百人,何柱国部损失惨重。不久,日军主力过朔县南下,何柱国部转赴井坪以西休整。

1939年1月,何柱国部调往神木休整。在神木期间,何柱国部为百姓做好事,何柱国创办神木中学,帮农民修“云惠渠 ”。1939年冬,日军自察哈尔进攻伊克昭盟,国民政府决定迁移成吉思汗陵。1939年5月,护灵专使何柱国派两个骑兵团防守要隘。同年7月,成吉思汗陵寝迁至甘肃隆山的太白宫。何柱国部驻陕北期间,为解决军事问题,何柱国曾经三度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欢迎。何柱国希望可以抗日统一战线能够继续有效的执行,在期间蒋介石政府在正面战场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这对何柱国积极抗日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1939年,何柱国率骑二军调防豫南。不久,新四军彭雪枫游击队进至淮阳、亳县,同何柱国部联防。并且1940年,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指挥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部作战。张云逸、何柱国双方互相派联络人员至对方部队,一起商讨作战。特别并且和驻防在涡北的新四军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并和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司令员进行会谈,在会谈中达成了互补交锋的协定。即使是蒋介石的正面战场趋于溃败对抗日统一战线提出异议,并且对新四军等军队发出对其作战命令,也只能向天上放枪。互不伤害,并且在后来的协议当中,互相还交换了极为机密的电台密码,互通情报,这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少的努力。8月,日军向豫皖边区大举进攻,何柱国善于根据地形采取埋伏突袭、近战夜战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有效阻击了日军的南侵。10月,民国政府调何柱国、安俊才率骑二军进驻沈丘国统区。之后的几年间,日军多次重兵压境,何柱国率骑二军浴血奋战,终于保住了项城、沈丘、界首、临泉、颍上、太和等一线城镇免遭日军摧残。何柱国是

在何柱国积极抗日,何柱国的一步一步的抗日爱国的行动在一步一步的加深。在此后的抗战中,何柱国的爱国之心得到了更多的人的赞扬,但何柱国仍然是蒋介石的政府的人,蒋介石政府摇摆不定的政策也会对何柱国的产生影响,但是,何柱国更多的是被曾经红军不惜万里北上抗日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是对毛泽东所带领的人民军队的那种精神所感叹,在何柱国的回忆录中提到,自己曾对彭德怀同、给他说过的,“当前抗日救国是每一个有爱国知心的中国人的庄严的使命,应该是不分政党和政治意见的同舟共济,共同抗日”的话铭记在心。努力为民族的救亡图存而战。在此此后的战役何柱国更多的积极的抗战,何柱国曾说过“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之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以下救我民众沦亡之惨。”抗战的胜利无疑是最大的证明。在抗战胜利之后,因为他的双目突然失明,未能任职,但是他对中国的事业依然很关心。 “安国加风”、“丰功伟业”、“功同良臣”无疑是对爱国将领何柱国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将军英勇抗战的褒扬。

二:何柱国在抗战期间创办的神木中学

神木中学诞生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初的1939年,至今已历六十七个春秋。然而神木县在之前没有一所中学,即使在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边陲要地,北宋起,“杨家将”就在此地设寨镇边,数代功业,名垂青史。但是后来战争频繁,交通闭塞,经济凋蔽,人民生活贫困,加之民风向来尚武,因此文化十分落后。一些重武的习俗的流传,使这里更多的贫苦的百姓没有得到文化的陶冶。神木父老在爱国将领何柱国将军的大力支持下,由王季明与王孔生、王伯恭、方正之三位先生再次与省教育厅交涉后,最后终于征得省教育厅的同意,“自筹资金,兴办一所中学,准予备案”。1939年4月左右,有王季明出任校长,神木中学宣告成立。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原因,进入学校就读的人也没有那么多,但是在何柱国等人的支持下,对当地的人民进行思想指导,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进入学校学习的人更多了,也慢慢的改变当地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在此之后,何柱国在因为军务的原因,离开了神木。是,当地的百姓都把何柱国的教导都放在心上,在1939年-1942年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自发集资维护神木中学的发展。同时也是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有挺多想为当地出力,改变当地现状的有识之士和何柱国等人联合起来,创办了神木中学。

半个多世纪过去,神中历经风雨,备尝艰辛,终于迎来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春天,由初创时师生不足百人的民办初中,发展成为拥有64个教学班级、200多名师生员工的闻名省地的省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有用之才,为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神木中学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外敌的入侵,国家的艰巨,,神木中学的发展也是停下了脚步。在进入抗战阶段后,即使是在左倾思潮逐渐膨胀,全国性政治了运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干扰,极大地挫伤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的情况下,在神木中学得到重新的发展。更在后来的“红卫兵运动”、“复课闹革命”和“开门办学与反击右倾翻案风”后,神木中学得到革新性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何柱国带领人们投资创办的神木中学给 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贡献,帮助了当地人们改变了落后的思想观念。是更多的人们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身正气”就是最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