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8年,27岁的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并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步入官场。可以说,曾国藩一生荣辱、半世功名,都与这次会试有关。没有这次会试,曾国藩搞不好就一辈子混迹于湖南乡下。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曾国藩有了儿子后,不愿意他们参加科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曾国藩生育了三个儿子。老大叫曾纪第,早年夭折。老二叫曾纪泽,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老三叫曾纪鸿,是一名颇有才华的数学家。
曾纪泽和曾纪鸿,都天资聪慧、特别是曾纪泽,11岁不到,就能够独立写出一首四言诗。四言诗属于古体诗,一般人很难掌握。曾国藩看了,最初还不相信是曾纪泽自己写的,第二天与朋友再次搞了一次面试,“果能清顺”。曾国藩欣喜之余,特意在家书中报告了这件事情,喜滋滋地想:“或者得祖父德荫,小有成就亦未可知。”
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早就被送去刻苦攻读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及早获得功名。但曾国藩没有这样做。他的理由是科举制度“误人太深”,没有必要在八股文里面耗费青春。为此,他多次对人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后来,在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一再施压下,曾纪泽参加了一次乡试,意料之中没考上举人。曾国藩和曾纪泽父子都不在意,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曾纪鸿的情况也是如此。曾纪鸿16岁那年,曾经参加过一次乡试。当时曾国藩因为攻灭太平天国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一时风光无两。按照曾国藩的影响力,只要给主考官递一个条子,就可以让曾纪鸿榜上有名。别人也不可能说什么。毕竟那时候官场腐败,科举考试也流行“递条子”等潜规则。你不做,别人也会这样做。
可是,曾国藩不但不给主考官递条子,还禁止曾纪鸿这样做,在考前专门写信叮嘱他:“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考试结束后,发榜之前,曾国藩再次给曾纪鸿写信:“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
最终,曾纪鸿名落孙山。
曾国藩不愿意儿子参加科举考试,并非愤世嫉俗,也不是标新立异,实际上是早已留下退路。
1850年,在朝廷署理工部左侍郎的曾国藩,获得了一项“福利”。清廷规定,“四品京官以上,三品外官以上,皆得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曾国藩便为曾纪泽捐了个正二品荫生资格。以后,曾纪泽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只要经过吏部的简单考试,就可以任职正六品的官员。
说来说去,还是拼爹。
果然,1870年,连举人身份都不是的曾纪泽直接由正二品荫生补为户部员外郎,进入官场。1872年,曾国藩去世。1877年,为父亲守制期满后,曾纪泽又承袭了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爵位。后来,曾纪泽先后被派往英国、法国、俄国,成为晚清中国著名的外交家。
曾纪鸿呢,也沾了父亲不少光。曾国藩去世后,曾纪鸿被朝廷赏赐了举人身份,充任兵部武选司郎官,也进入了官场。只不过,曾纪鸿不爱当官,而是醉心于研究数学。自学成才的他,写了《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多部数学专著,颇有声望。遗憾的是,曾纪鸿于1881年英年早逝,年仅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