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甘肃天水市的秦州区有个慧音山,又叫会应山。山上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里面供奉的“二龙大王”在天水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被人们尊称为二爷。当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而热闹的二龙大王庙会。
两米多高的二龙大王塑像坐在轿子中,身披红色战袍,乌黑的面孔上龙须长垂,神态威武,目光如炬面对芸芸众生。轿子上的几个龙头饰物显示着主人的不凡,这是何方神圣,为何受到如此崇敬?
会应山飞檐斗拱的山门上有匾额 “南将军祠”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原来,这里供奉的是唐代名将南霁云。
唐玄宗年间,南霁云出身在河南魏州一个农户,因为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他青少年时期便因家贫外出谋生。劳作之余,他喜爱习文练武,练得一身好武艺。他精通七十二路枪法,而最为擅长的却是骑马射箭,据说他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后来成为一名游侠式的人物。
02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拥兵边陲的叛将安禄山与史思明,率领15万骁勇善战的精锐大军向唐朝的腹地进攻,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到三个月时间,叛军就攻占领了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接着又挥师向西进攻潼关,直逼都城长安。
唐玄宗早已不是开创开元盛世时期那个英明果断、励精图治的李隆基。迟暮昏庸的他贪恋声色犬马,沉溺于享乐之中。他深居皇宫,怠问朝政,任由李林甫、杨国忠之类奸臣专权。正是由于他政策的失误,以及对于安禄山之流割据势力的重用,养虎成患,酿成了安史之乱。
洛阳陷落后,潼关成为京都长安的最后屏障。潼关守将利用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固守不出,让叛军无从下手。可是昏庸的唐玄宗却听信宦官监军诬陷他们勾结叛军的谗言,下令将两个将军斩首示众。
后来的潼关守将哥舒翰,出于对双方形势的判断,同样采取了坚守的御敌策略。利令智昏的唐玄宗竟然再次失去了耐心,在奸相杨国忠鼓动下,强令哥舒翰出潼关,往东迎战叛军。结果在灵宝与叛军相遇,那里是黄河南岸一条数十里长的狭窄山道。
叛军佯装战败逃跑,将贸然长驱追击的唐朝大军诱入伏击陷阱。叛军随即将隘口用焚烧的草车堵塞起来,同时从山上放下雷石滚木,唐军只能在烟雾弥漫中胡乱放箭。等到叛军从背后杀出,唐军腹背受敌,挤在山谷之中互相踩踏,溃不成军,自然是遭到惨败。
将近20万唐朝军队,只有8000余人逃回潼关。两天后,潼关便失守了。残余的唐军撤退到关西驿站后,主帅哥舒翰也被部下捆绑在马上,一起投降了叛军。
眼见长安即将陷落,惊慌失措的唐玄宗带领杨贵妃等皇亲国戚,仓皇逃向四川。不久,就在逃亡途中的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国忠被愤怒的军士们杀死,人头也被枪挑起竖在驿站门口。而让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杨贵妃,落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被一匹白绫送了性命。
03
安史之乱发生后,一些州县的朝廷命官在叛军强劲的威势下,纷纷望风披靡。或打开城门投降叛军,或弃城逃跑。亳州太守杨万石投降叛军后,逼迫所辖的真源县令张巡一道投降,还命他向西去接应叛军。
张巡却是一个有骨气、重名节的人。他是进士出身,先后在清河和真源两地担任县令,为官正直,政绩出色,颇受民众拥戴。
张巡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足智多谋,对于战阵兵法也有研究。在得知太守投敌后,张巡十分愤慨,随即率领属下和当地民众起兵抗击叛军,响应者达到千余人。
猖獗的安史叛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而唐朝官军却不断丢城失地。这激发了民间有识之士的爱国之心,纷纷投身讨贼救国大业。
此时,胸怀大志的南霁云也投奔到了钜野尉张诏的部下。因为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很快便被张诏提升为将军。在攻打盘踞汴州的叛军时,南霁云首战便担任先锋,他英勇杀敌,立下了战功。
后来张诏派南霁云到雍丘(杞县)与那里的守将张巡共商御敌之策。南霁云见张巡为人胸怀正气,十分仰慕,便执意要留下在张巡的麾下效力。张巡见南霁云气度不凡,也是英雄相惜,对他厚礼相待,委以重任。
757年正月,安史叛军中发生了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伙同军师严庄、宦官李猪儿等人杀死了他爹安禄山,自立为帝。
安庆绪为了占据东南鱼米之乡,派遣他的心腹大将、汴州刺史尹子奇统兵13万攻打睢阳(今商丘),打算以这里作为跳板,继续再向富庶的江淮地区进军。
04
睢阳太守许远虽为一介书生,却也是有胆有识,重气节的忠义之士。他一面带人坚守城池,一面派信使去宁陵,向张巡求援。张巡认为,睢阳地处军事要地,不能失去。而宁陵城小,难以抵御强敌,于是率领3000军队从宁陵向睢阳进发。
南霁云随同张巡率兵攻破了叛军防线,进入睢阳城与许远的守军会合,共6800余人合力守城。这时,河南各地纷纷被尹子奇的大军攻陷,睢阳成了一座孤城。
唐朝廷只剩下长江和淮河流域的赋税苦苦支撑。而江淮流域的重镇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段中部,一旦失守,运河通道将被叛军切断,后果堪忧。
尹子奇率领叛军全力攻打,张巡和许远率领将士们死守睢阳城,日夜苦战。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
许远十分敬重张巡,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张巡,就推举张巡为主帅,负责军队的作战指挥。自己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张巡首先肃清了内部的叛将,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还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
一次,勇将南霁云乘叛军不备,率兵奇袭敌营,他左右冲杀,叛军纷纷倒地。尹子奇见状,慌忙披挂上阵。南霁云不愧为神箭手,他看准机会,张弓搭箭,不偏不倚正中尹子奇左眼。贼首顿时跌下马来。
叛军围攻睢阳多日,不仅没有攻破城池,反而被守军俘虏大小将领数十,死伤惨重。尹子奇见久攻不下,损兵折将,自己还丢了一只眼睛,只好将睢阳团团围住,企图困死守军。
到了麦收季节,叛军在城外收麦。张巡在城上看到后,让军士擂鼓,故作要出战的样子。叛军见状立刻停止收麦准备作战。这时城头的鼓声又停了,军士们作出休息的样子。几番下来,叛军放松了警惕。这时突然城门大开,南霁云率军冲出,直捣尹子奇大营,叛军猝不及防损伤了很多人马。
05
为了解睢阳之围,张巡派南霁云突围去搬救兵。南霁云率领三十骑精兵,硬是杀开一条血路,顺利突围。南霁云先来到彭城(徐州),向驻守那里的御使大夫许叔冀求援,许却无动于衷,只肯送布数千匹,却不愿出兵相救。
南霁云只好又率部突围到临淮,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可是贺兰进明更是一个无耻小人,他竟然因为嫉妒张巡和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而不肯前往援救。
南霁云见他不肯出兵,恳切地晓之以理:“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夕,请大夫三思。” 贺兰进明对睢阳求救毫不理会,却欣赏南霁云忠勇节义,文武双全,想让南霁云留下,于是设盛宴挽留。
宴乐声中,南霁云猛地站起,放声痛哭道:“我离开睢阳时,守城将士已经断粮一个多月,今天你们不出兵,却大设宴乐招待,我如何忍心在此一人独享,即便吃了也咽不下去!”说罢,拔起佩刀砍下自己一个手指,表明自己的心志。
一时举座震惊,众人都感动落泪。可是贺兰进明依然一言不发,南霁云明白他最终是见死不救,于是愤然离席而去。
南霁云飞马出城时,抽出一支箭射向一座佛寺的高塔,箭射在塔上,箭头竟穿进了砖头里。他发誓道:“我如果破了叛贼再来这里,必杀贺兰老贼!”
南霁云在返回睢阳途中,在真源、宁陵等地还是得到了当地爱国将领的资助,带着一些马匹和三千军队准备乘夜突围入城。可是被叛军发现,经过一场血战,士兵大多战死。南霁云率领一千人马进入睢阳城内。
经过旷日持久的坚守,睢阳城内粮食告罄。张巡先是下令杀掉战马,后来士兵们饿了只好捉鸟雀、挖老鼠吃,以至用树皮草根充饥。
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剩下的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城中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状况,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掉,给将士们食用。为了守住江淮屏障,阻止叛军南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人决心与城池共存亡。
到了十月,城内守军已经只剩下几百人,而且是病饿交加,精疲力竭,失去了战斗力。孤立无援的睢阳城终被叛军攻陷。张巡等36名将领全部被俘。
尹子奇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大骂乱臣贼子,随即被拉走。将要斩首时,尹子奇又来胁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大呼道:“南八,大丈夫一死而已,不能屈从不义之人!”南霁云笑着说:“我原想有所作为啊,你是了解我的,怎么敢不死!”
随后,睢阳守将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36人一同被叛军杀害,壮烈殉国。
睢阳之战,坚守10月之久,经历大小四百余战,以不足万人之众,杀伤十几万叛军。在此期间,唐朝完成了从恢复到反攻叛军。大将郭子仪收复了长安,睢阳陷落不久后,又收复了洛阳。睢阳坚守不仅保证了朝廷不断从江淮取得财赋接济,还牵制了数十万叛军,为唐朝的保全立下了大功。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对张巡等人皆有追封。南霁云被追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将他的画像绘制在为了表彰功臣而建筑的凌烟阁中。
那么,南霁云怎么又成了甘肃秦州慧音山的二龙大王的呢?原来,南霁云忠义壮勇,在平乱中屡建奇功,受到历代的推崇。宋太宗敕封南霁云为秦州慧音山昭佑嘉泽二龙神君。
到了清代,嘉庆皇帝再次敕封他为秦州慧音山昭佑绥沣嘉泽二龙大王。至于为何要封到远在西北的甘肃,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