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驾崩前被逼着书写遗诏的内容是什么?宰相却说:重写

2020年07月29日12:20:12

宋英宗赵曙是一位遭遇很可怜的皇帝,他的人生悲剧始自被宋仁宗接入宫中收为养子。由于仁宗所生诸子皆早夭,所以为了江山社稷考虑,便把堂兄、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接入宫中抚养,视作“备胎”储君,但一直没有给他皇子的名分。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仁宗自知不可能再得子,才正式册立赵曙为皇子,此时距离后者入宫已有27年时间。次年,仁宗驾崩,赵曙继位为帝。

由于身份长期得不到认可,使得英宗饱受压抑、恐惧情绪的困扰,早早地便患上了精神病(“心疾”),等到即位后,病情变得更加严重。还在为仁宗守孝期间,英宗便在内殿狂号奔走、举止失常(“己卯,大敛,帝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见《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一》),吓坏了在场的宰相韩琦等人。

英宗病情稍好后,因为身边太监的挑唆,又对养母曹太后产生了猜忌,以致于两宫关系一度很紧张。幸好有重臣韩琦、欧阳修在其中调和,情况才有所改善(“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琦与欧阳修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帝大感悟。”见《宋史·卷七十一》)。

英宗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状态持续四年时间,渐渐地身体便垮了下来,最终竟无法开口说话,处理政事时只能躺在病床上用笔批复。因为当时尚未确立储君人选,一旦宫车晏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宰相韩琦、枢密使文彦博等人为了国家安危考虑,便奏请英宗在病榻上明确太子人选。

此时,英宗已是病入膏肓,对于宰相们的意见只能以点头表示同意,但却没有力气捉笔写字。韩琦见状,便连番奏请,要求皇帝务必要亲自写下遗诏。英宗无奈,只好在内侍们的帮助下,非常吃力地写下七个字:立大王为皇太子。“大王”即英宗的长子、颍王赵顼,皇帝既然这般写,传位给他的意图很是清楚。

但韩琦看后却并不满意,认为既然遗诏中没有赵顼的名字,那么这“大王”二字可能会引起不怀好意者的曲解。所以为了避免引起麻烦,韩琦便再次奏请皇帝,让他务必在遗诏中写出赵顼的名字。此时的英宗已经疲乏至极,非常希望能缓一缓心神,但架不住韩琦的连番催逼,只好拼尽最后一口力气,用哆哆嗦嗦的右手,在“立大王为皇太子”之后再加上“颖王顼”三个字,才让韩琦等人满意。

帝疾增剧,辅臣问起居罢,琦复奏曰:“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帝颔之。琦请帝亲笔指挥,帝乃书曰:“立大王为皇太子。”琦曰:“必颍王也,烦圣躬更亲书之。”帝又批于后曰:“颍王顼”...帝既用辅臣议立皇太子,因泫然下泪。见《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四》。

可韩琦等人虽然满意了,但此时英宗的心中却是百感交集,难免会认为群臣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早些死,好去侍奉新主子。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儿子赵顼很可能早就跟韩琦等人勾结,授意他们如此行事。英宗越想越悲哀,再联想到在位期间遭受的精神折磨,不禁潸然泪下、呜咽哽泣,让现场气氛很尴尬。

次年正月初八,饱受病痛折磨的英宗驾崩于福宁殿,终年才36岁。皇帝驾崩后,群臣慌作一团,韩琦制止住同僚们的慌张情绪,并立刻派人迎请太子赵顼入宫即位。就在这高度紧张且混乱的时刻,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已经咽气的英宗突然动了动手指,像是要活过来一样。

宰相曾公亮见状大惊失色(宋朝实行群相制),连忙问韩琦怎么办,好在后者还算镇定,连忙跟同僚们讲:“如今太子已奉遗诏即位,如果先帝复生,理应被尊为太上皇”。群臣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渐渐地安定下心神,而英宗的手指也再没有动弹。不久,赵顼在先帝灵柩前继位,是为神宗,一个新时代就此开启。

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见《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