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泰山堪称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最高荣誉,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意思是从来没有哪个皇帝已经见到了“符瑞”却不前往泰山封禅的。但是,秦始皇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七位皇帝。为何宋真宗之后的皇帝不再举行封禅大典了?难道宋真宗之后一千年间就没有出现够资格封禅泰山的皇帝了吗?
封禅的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提到了帝王封禅泰山的两个条件:第一、这位帝王必须是受命之君(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第二、该帝王在位期间应该有符瑞出现,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被认为没有资格封禅。从秦始皇及之后皇帝的政治功绩来看,后世又给帝王封禅增加了第三个条件,即天下统一。
从前两个封禅的条件来看,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都是由资格封禅的——既然当了皇帝,肯定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啊;天子如果想封禅,全国各地自然就会献出各种符瑞。但是第三个条件就比较难满足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屈指可数,其中还有隋朝等朝代从来没有举行过封禅大典。
宋真宗有资格吗
按照之前的三个条件,宋真宗是当然没有举行封禅的资格的——他在位期间宋朝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啊,毕竟燕云十六州尚在契丹人手中,并且宋朝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压,也不算是武力强盛的朝代。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也的确曾经有过封禅泰山的打算,甚至连诏书都已经下达了,结果却又迫于压力而放弃封禅。那么宋真宗的历史功绩比宋太宗还要高吗——当然不是,宋太宗最起码还收复了吴越、漳泉,并且出兵消灭了北汉,还曾经亲征契丹(虽然失败了),而且太宗武功虽然不行,但他的文治在宋朝来说可是数一数二的。
宋真宗在位期间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对整个宋朝历史来说都至关重要——它维护了宋、辽两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除此之外,宋真宗能让我们想起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名言了。
一国君臣如病狂
那么宋真宗哪里来的底气封禅泰山呢?中国有句成语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意思就是如果皇帝有某种爱好或者需求,就不断地会有善于谄媚的臣下“殚精竭虑”地给皇帝满足。而宋真宗的封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成的,“澶渊之盟”中虽然约定了宋朝每年给辽国银、绢二十万两匹,但是宋朝自认为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毕竟没有像宋太宗一样大败而回,毫无脸面嘛。随后,对皇帝功绩的恭维成了大臣们的“标配”。第一次出现祥瑞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意思就是那天不知是谁用一块黄布,蒙住了真宗的双眼也蒙住了天,真宗认为这是天降福瑞了,还专门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前几天晚上梦见有神仙预先告诉他要在正月初三降三篇《大中祥符》给他,真宗于是为这件事而改元“大中祥符”。改元一事可了不得啊,这表明了皇帝想继续要符瑞啊,于是大臣们一级一级向下传达命令:“安排”。此后“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千二百人诣阙请封禅;丁卯,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壬午,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但是真宗都婉言谢绝了,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啊,但是后来祥瑞都成灾了,似乎真宗在不封禅,老天爷就要开始求他了。于是“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
封泰山之后还没完,谄媚的官员以及老百姓们乐此不疲,他们又制造出更多的祥瑞,请求祀汾水,又建造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极观等等。到了真宗晚年,太祖、太宗积累的财富已经被挥霍殆尽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所以,脱脱在《宋史·真宗纪》中说:“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正是因为宋真宗的封禅行为,将原本崇高的封禅之事贬低得一文不值,后世有作为的皇帝便不屑于封禅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后改封禅泰山为“祭祀”泰山,算是耻于与宋真宗为伍,而明朝及清朝的后世皇帝,就再也没有举办过封禅泰山大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