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时期宫廷里最重视的节日就是元旦、万寿(皇帝诞辰)、冬至这三大节了。每逢这三个节日,无论内外臣工,都必须呈送表、笺以示庆贺,清廷内部庆祝三大节的场面也非常热闹。然而在嘉庆帝执政时期,这隆重的“三大节”却变成了“两大节”,嘉庆皇帝自己的万寿节常是冷冷清清、寡淡无味的,就连他的三个整寿庆典都异常冷清。
嘉庆帝即位时36岁,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驾崩时61岁,御极二十五年,共有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这三个整寿万寿节,照理说这三次应当是最隆重的。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十月初六是嘉庆帝的四十大寿,百官从前一年就上奏嘉庆,建议要大办特办这次四十整寿。但谁曾想这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突然驾崩,按照古制,父丧后儿子应当服丧27个月,如若按此,本年十月初六还在大行皇帝的丧期之内,肯定是不能大操大办的。
好在清制“以日代月”,皇帝守丧的实际丧期缩短为27日,如此一来在嘉庆寿诞前夕,群臣便纷纷上奏,万寿节可以照常大办,然而据《清仁宗实录》载:“(嘉庆)不御殿受贺。”嘉庆帝或许觉得父皇刚刚驾崩,还没来得及下葬,自己大办寿辰有些不妥,为避免引起百姓议论,他最终选择简办寿典。
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嘉庆帝眼见自己五十大寿将近,特意下旨给内务府寿辰简办。嘉庆帝在谕旨明确禁止朝中大臣给他赠送珍贵礼品:“万寿正日,准各恭送如意一柄,其珠玉陈设等件,一概不准进呈。” 事实上,哪些人可以呈递如意祝寿,嘉庆皇帝也规定得极为详细——亲王、郡王、贝勒等人可以当面呈递如意,而贝子、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将军等则只能在内廷呈递进献。这些人都算是皇帝的亲戚,是自家人,像朝中其他大臣,则一并免去此礼。就这样,嘉庆皇帝的五十大寿就在自家人送礼的过程中冷清度过了。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适逢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时,为避免铺张浪费,嘉庆皇帝干脆提前一年就对朝臣加以警告——他心里很明白,就算普通老百姓过六十大寿都会大肆庆贺,何况是统领天下的皇帝呢?为了不耗费国帑,嘉庆帝特意在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二月下旨明言:“来年朕寿登周甲,所有金珠玉器陈设,仍一概不准进呈。”
说起来,嘉庆皇帝之所以选择简办自己难得的万寿节,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比如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刚刚平定完教首林清起义的嘉庆皇帝,闲来一想到自己五十四岁生日就快到了,可天下还是这么不太平,心情十分烦闷,于是就下旨内务府:“此次寿辰,实无心绪。”所以,那年宫中的万寿节极为冷清,就连次日的皇后千秋节也被迫从简。按理来说,只差一天的万寿节和千秋节,应该大操大办才对,但却因嘉庆帝没有心情而冷清至极。
虽然嘉庆皇帝把自己的万寿节过得极为冷清,但好在他心怀天下,每次都趁着自己过寿的名义给百姓做点儿实事。比如在嘉庆皇帝六十大寿之时,为“普天同庆”,清廷宣布免去天下历年正耗民欠并缓征钱谷,折合白银共计21296800余两,此等举措无疑惠及天下百姓,因此在嘉庆帝驾崩后,道光皇帝率群臣为其上谥号为“仁”,倒也是理所应当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