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为什么成为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井泉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2020年07月17日23:40:41

在我军第一次大授衔中,开国上将共授予了57位,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因为转到了地方工作,跟军衔遗憾错过,之前介绍过很多人了,今天再来看看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这个人,名叫李井泉,江西临川人。

对“李井泉”这个名字,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熟悉,但在上个世纪绝对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尤其是主政四川时期,因一件事而成为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咱先来看看他的革命经历。

李井泉1909年生于江西临川,上中学时就参加了共青团,1927年南昌起义时,年仅18岁的李井泉,就组织了一支农民自卫队,找到朱德的部队,要求参加起义。

1930年,李井泉被派去中央苏区送信,毛泽东一见到他,就被这个聪明精干的小伙子吸引住了,一席长谈后,李井泉留了下来,成为毛泽东的办公室秘书长。

后来,李井泉又相继在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担任军政委、师政委,成为我军少有的在三大方面军都干过的高级将领。朱老总评价他说:“政治军事皆能对付,是个精干人才。”

抗战爆发后,李井泉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政委。请注意,在八路军的6个旅中,旅长、副旅长最低也是上将。

抗战胜利后,李井泉又担任晋绥野战军政委,司令是贺龙,从此两人开始了配合默契的搭档生涯。

(图:左二为李井泉)

但新中国成立后,李井泉被派去大西南,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局第一书记等职,离开了军队,成为封疆大吏。

也正是在主政四川时期,李井泉经历了一件让他备受争议的历史性大事,愧疚一生。

这件事很多年来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说起来也很简单。

大家都知道,四川自古以来都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民生富庶,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在往外调粮,支援全国各地。

转折点,发生在1959年。

1959年,全国开始陷入灾荒,各地求粮的报告如雪片般飞到中央。3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决定从四川调出55亿到60亿斤粮食,支援全国,李井泉作为四川负责人,当场表示同意。

但是,形势很快就超出了李井泉的预料,四川也开始持续干旱,当年粮食就骤减60多亿斤。怎么办?李井泉为了顾全大局,没有向中央反应,而是号召全省人民勒紧腰带,支援全国。

但全国的灾荒程度同样超出了中央的预料,负责调粮的副总理李先念急白了头,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周总理请了出来,让他出面协调。

周恩来把各省负责人叫去,痛心又无奈地说,中央的机动粮已经全部发完了,北京、天津只有四天存粮,上海只有两天存粮,如果出了问题,国际影响谁都承受不了。

最后,周恩来少有地表达了强硬态度:今天谁不把任务接下来,就不散会了,我陪着大家都在这里反思。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今天的人可能会有很多想法,甚至自私一点也无可厚非,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都是祖国的一块砖,国家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因此,只能有一种选择。

李井泉回去后,流着泪向省委领导们通报了这件事,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说话。因为谁都知道后果,没有人敢承担。

据统计,在那三年,四川共外调147亿斤粮食。同一时期,四川所有的县都流行浮肿病,死亡率高达53.97‰。

关于四川在那三年死了多少人,有很多种说法,最多的有一千多万,但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不管具体数字多少吧,这些外调的粮食,无疑都本该是他们的救命粮!

那么,谁来负这个责呢?作为四川一把手的李井泉,自然首当其冲。

可是,这能只怪他吗?

(图:李井泉陪同毛主席视察四川)

1960年,李井泉曾壮着胆子跟中央提出:四川绝不能再调粮了,就算太多一亿斤,也会造成几十万人的挨饿!

但是,你难,中央更难。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李井泉做了检讨,没有提这是中央的决定,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抗了下来。

后来,周恩来、邓小平、朱德也站出来为他开脱,比如周恩来就明确表示:“四川粮食调多了,责任在国务院,我是总理,责任在我。”

对这件事,毛主席也对他有过一个评价,说:“(李井泉)只懂得大公无私,不懂得大功有私。”

晚年时,李井泉经常一个人默默发呆,他的儿子让他写回忆录,把当年的事情讲清楚,但他拒绝写,还说,不光他自己不写,以后他的后代也不能写。

今天的人很容易对他的做法产生质疑,思想解放嘛,但如果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谁又能说得清他是对是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