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解放军高级将领。1919年从军,参加过北伐战争。从1928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历任参谋、团长、旅长。1933年,参加著名的长城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参与组织指挥绥远抗战,获百灵庙大捷。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起义。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董其武同志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家。
董其武同志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目睹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他后半生的最高追求。他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自觉按党章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许多党内的老同志称赞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直至1980年1月他才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信仰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襟怀坦荡,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政清廉,从不谋取特权和私利;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资助办学;他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他生活克勤克俭,为国为民分忧。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董其武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一生坚持真理,追求光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争取祖国统一作了不懈的努力。他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崇高的品德和为政廉洁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深深地怀念和学习。
董其武戎马一生,在抗战中功勋卓著,于1949年起义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绥远方式"。 董其武从国民党将军到共产党上将再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并终在邓小平的关怀下,于耄耋之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其传奇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928年,"宁汉合流"后,蒋介石将北方军队编遣,并命令编遣的军官一律到南京军事教导团集中受训,然后另行安排工作。实质上这是蒋介石排除非嫡系部队的一种手段。董其武认为北伐军第四军先遣纵队在转战豫皖各地中,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打下了若干城池,连战连捷,但因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被编遣,实在气愤,决定不参加教导团受训,便与14位北伐时的校级军官一起到了上海,另谋出路。董其武到上海后,听说傅作义在天津接任警备司令,正在扩编军队,于是投到了傅作义麾下。董其武踏踏实实,从底层做起,他严守军纪、埋头苦干,跟随傅作义出生入死,参加了多次战斗,很快就被提升为少校参谋、联络参谋等职。
董其武的内心对军阀长期混战深感厌恶,"九一八事变"后马上写请战书呈送傅作义要求抗日。1933年,董其武参加长城抗战,在北平东的怀柔县阻击日军连续血战15个小时,打退日军10次进攻。1936年11月,绥远抗战开始,头一仗便是董其武指挥的红格尔图战役。他以奇袭捣毁了日军及匪首指挥部,并击落敌机一架。当时,毛泽东派南汉宸携其亲笔贺信及绣有"为国御侮"的锦旗表示慰问,称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董其武参加忻口作战被日军炮弹炸伤臂部。当时,他怕影响军心不许身边的人声张,只简单包扎了一下仍坚持在火线指挥。他曾与八路军的贺龙师长结识,系统聆听了抗日战争持久性和游击战术的理论阐述,打破了一味追求正规战的保守思想,当时便感慨地说:"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此后,他在河套一带运用灵活战术同日军作战,取得了不少成功。1973年董其武参加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出访时,同当年日军将领会面,对方回忆说::"如果国民党所有的部队都像傅作义的部队那样有战斗力,恐怕我们早就失败了。"
1947年6月蒋介石为了收买人心,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然而此时的董其武已对腐败透顶的国民党政权完全失望,同老上司傅作义私下商量应另找出路,他从内心不愿接受和对外宣称这个军衔。在中国国民党众多的高级将领中,董其武是真心爱国,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一位将军。日本投降当天,他就对傅作义说:"抗战胜利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该过几年安居乐业的日子了,中国不能再打仗了。"但是,蒋介石下令八路军、新四军原地不动,国民党军前往受降。董其武就对傅作义说;"抗战八年中,我军(中国国民党军队)在绥东没有一兵一卒,是大青山游击支队(八路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敌后斗争,他们有权接受绥东;如今蒋委员长命令我们去接收,会打起来。"傅作义说:"是啊!不过,如果我不去收复,蒋委员长还不撤了我的职!"作为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在历史风云骤变中,董其武卷进了内战的漩涡。由于傅作义、董其武在绥远地区执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为解放绥远制造了很多困难。毛泽东曾经亲自部署了3次挺进绥远的战役。1948年8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亲自召见杨成武,派他率领3个团第三次挺进绥远,最后又因平津战役的战略需要而撤攻归绥,这就为历史造就的"绥远和平起义"创造了历史机遇。除绥远战役外,董其武还指挥所部与解放军进行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察南绥东战役、察绥战役等,使解放军未能完全达到原定的作战意图。新中国成立后,董其武对于同解放军作战的历史,作了深刻反思:"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给个人的历史上抹上不可洗刷的污垢。""这段历史上的大错误,虽然于'九一九'起义后为人民所宽容,但至今思之,犹负疚于心,痛恨无极!"毛泽东创造了史无前例的 "绥远方式",为董其武走向光明提供了契机。
1948年冬,中共发起了平津战役,董其武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宣布北平和平解放。董其武在归绥从收音机里听到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时,又惊又喜,既兴奋又不安,同时又令他感到疑惑:"绥远属傅作义起家的地方,为什么《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初步协议》上对绥远只字未提?我已经追随傅将军21年了,难道他能不管我们吗?"他马上给北平傅作义处打电话,要求派飞机接他去北平。1月22日董其武飞抵北平后,直接到中南海居仁堂见傅作义。傅作义说道:"你来得正好,我把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况给你谈谈。北平的和平解放,是我拼着三个'死'下的决心。一是,和共产党打了几年仗,不谅解我的人,可能要打死我;二是,北平的中统、军统特务很多,他们随时可能杀害我;三是,咱们内部不了解情况的人,也可能会打死我。我是拼着三个'死',决心走和平的道路。我也不是不能走,蒋介石先后派蒋纬国、郑介民、徐永昌等来平,劝我大军南撤。蒋纬国还带来蒋的亲笔信,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同时美国海军也派人来北平,劝我直接接受美援,我当即表示:我们中国的事情,中国人办得了。"傅作义还语重心长地对董其武说,"现在时局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发展、人民的要求,这是任何力量也扭转不了的。我们要跟上历史的潮流,走和平的道路,走人民的道路。"董其武其实早就明白了这些道理,他当即表示:"就是拼三个死、四个死,我也要追随您走和平之路。"傅作义赞许地说:"绥远问题,等我到西柏坡见了毛主席,再做安排。"经过这次谈话,绥远的去向基本上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问题了。
董其武一回到绥远,就暗中为起义做准备工作。他考虑到,由于北平的和平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对绥远部队肯定不放心,一定会进行干预,派特务进行捣乱破坏;他还考虑到,绥远各族人民和部队士兵是欢迎和平的,下级干部绝大多数也是倾向和平的,但是由于多年来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和严厉查禁、封锁进步书刊,有许多干部对共产党不了解,有怀疑。中上层干部有对立和恐惧心理,特别是国民党的顽固分子们,也一定会对和平进行阻挠和破坏。如果准备不充分就贸然进行和平起义,反而会弄巧成拙。为了尽力遏制那些捣乱分子的破坏活动,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董其武决定首先安定部队情绪,然后进行思想说服,使官兵思想认识趋于一致,逐渐引导到和平道路上来。董其武采取的方法是:第一,与旅长以上干部谈话,传达与傅作义会晤时的谈话内容,并提出绥远去向问题,征询大家意见;第二,与省政府厅、局级以上干部,省议会会长,高等法院院长等人分别交换意见;第三,让将士展开时事讨论,并拟定出一个讨论提纲,从讨论结果分析,绥远是否应该学习北平,走和平道路;第四,利用春节时机,到部队和地方巡视,和一些军政干部和士兵做个别谈话,开一些小型会议,认真对存在顾虑的将士进行说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