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1964年的政变中,掌权11年的赫鲁晓夫被赶下了台,勃列日涅夫成为了继任者。然而,对于这位慈眉善目的领导人,几乎没有人看好他能够长期执政。更多人将这个结果看作是为了平衡谢列平与苏斯洛夫之间的竞争而做出的决定。
(图)1964政变主谋勃列日涅夫
相比于谢列平和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确实没什么文化。谢列平是从团中央崛起的苏联青年才俊,苏斯洛夫则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出色的意识形态专家。然而,勃列日涅夫却坐稳了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不但收服了苏斯洛夫,还彻底打压了谢列平一党。实际上,勃列日涅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是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天才,长期的地方工作经验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政坛老油条。当回顾苏联风云变幻的那个1964年,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在勃列日涅夫的掌控之中,三个细节更是体现了他的老谋深算。
一、把苏斯洛夫推向前台!
当时的赫鲁晓夫正在黑海海滨度假,政变集团需要将赫鲁晓夫弄回莫斯科。那么由谁来通知赫鲁晓夫呢?作为这场政变的谋划人,勃列日涅夫似乎责无旁贷,但是他拒绝了这样做,反而将苏斯洛夫推向了前台。据谢米恰斯内回忆,苏斯洛夫并不是政变的谋划者之一,直到勃列日涅夫命令他给赫鲁晓夫打电话,苏斯洛夫才知道政变的事情。苏斯洛夫最后以讨论“紧迫的农业问题”为由,将赫鲁晓夫骗回了莫斯科。
(图)理论家苏斯洛夫
二、让谢列平去嘚瑟吧!
第二个细节表现在随后进行的秘密会议上。在这次为了批判赫鲁晓夫而精心谋划的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几乎全程沉默。事实上,这次会议的全部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但是勃列日涅夫把“主演”的位置留给了谢列平。在会议期间,谢列平成为了揭露赫鲁晓夫“罪行”的主力,波德戈尔内、谢列斯特等人则配合了谢列平的表演。在这场大戏中,勃列日涅夫更像是一个幕后的导演。
三、谁来做最后的报告?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还需要有一个人来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按照程序这是一个必要的工作,就如同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的那个揭露斯大林罪行的报告一样。然而,在这样一场政变中,无论是谁做了否定赫鲁晓夫的报告,都会不可避免的被载入史册。勃列日涅夫被认为是最佳人选,但他再一次拒绝了这个抛头露面的工作。谢列平倒是自告奋勇,想要去做报告,但是在大家看来,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还不适合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最后,苏共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苏斯洛夫再一次被推了出来,成为了报告人。
(图)秘密会议上的主演谢列平
可以看出,在政变的高潮阶段,勃列日涅夫选择了韬光隐晦,他几乎决绝了一切抛头露面的行动。对于勃列日涅夫的做法,谢米恰斯内曾经在回忆录中嘲笑道“勃列日涅夫实在过于胆小怕事”。然而,谢米恰斯内未免太看低勃列日涅夫了。勃列日涅夫之所以拒绝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是为了自我保护。尽管这场政变是进行过周密安排的,但是他们的对手毕竟是赫鲁晓夫,在尘埃落定之前,赫鲁晓夫随时有翻盘的可能。于是,尽可能的低调,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作为政变的总导演,勃列日涅夫还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体现了自己的作用。当赫鲁晓夫在主席团会议上彻底认输后,他向委员们表示希望在之后的中央全会上“提一点要求”,而勃列日涅夫斩钉截铁的说道:“这办不到!”这差不多算是勃列日涅夫在这次会议上的唯一一次发声。“勃列日涅夫导演”的这次发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提出的问题引起了讨论,那么极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赫鲁晓夫再一次像1957年那样实现逆转也并非没有可能。显然,勃列日涅夫最后还是尽到了自己作为导演的责任,这一声“ CUT”喊的很到位!
(图)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
最后的事实证明,勃列日涅夫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将苏斯洛夫推向前台,让苏斯洛夫做报告,使很多人把苏斯洛夫当成了政变主谋;谢列平在秘密会议上的高调,让人们记住了他在这场政变中的“杰出贡献”,却也让人们看清楚了他的野心和忘恩负义。勃列日涅夫,这个真正的主谋,却在后世的评论中,被看作是无关紧要之人,只不过是“黄袍加身”,被推上了最高领导人的宝座。然而,如果勃列日涅夫真的毫无作为,他又凭什么登上沙皇宝座呢?在形势尚未明朗之时选择韬晦,这才是一名政治家应有的高明手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