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徐志摩有着怎样的故事?轶事典故又有哪些

2020年07月21日16:23:34

曼斯菲尔德在1923年过世的时候年仅35岁,而正是在她去世的半年前,中国诗人徐志摩和她见过一面。此后徐志摩写下了那首有名的诗歌《哀曼殊斐儿》。

1920年徐志摩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抵达英国,在英国学习和旅行期间,他结识了不少英国作家和诗人朋友,徐志摩首先认识了曼斯菲尔德的丈夫——伦敦《雅典娜》杂志的主编、诗人、文艺评论家麦雷。1922年7月的一天,徐志摩和麦雷在伦敦一家嘈杂的茶店里

讨论英法文坛的状况。徐志摩说到中国小说受俄国文学影响极大。麦雷深有同感,他们夫妇最崇拜俄国契诃夫等大师。于是,徐志摩答应星期四去看望体弱多病的曼斯菲尔德。

当时曼斯菲尔德正患肺结核,说话时声音稍高,肺管里便如吹荻管似地呼呼作响。每句话语收顿时,总有些气促,双颊间便多添了一层红润。徐志摩看着她说话困难的情形,心里很难受,便将自己的声音放低,希冀她也跟着放低,这一招果然有效,她声音也降低了不少。他们之间交谈的内容大部分是对英国文坛现状的评论,曼斯菲尔德批评了当时最风行的几个小说家,接着又谈到她对中国的景仰与爱慕,说最爱读中国诗词,盛赞中国诗艺是一个奇迹。她还劝徐自己翻译中国诗词,因为中国诗只有中国人才能译得好。曼斯菲尔德还问徐志摩喜欢哪些作家,徐答说有契诃夫、哈代、康拉德。最后曼斯菲尔德问起徐志摩回国后打算做什么,希望徐不要过问政治,说现代政治的世界,不论哪一国,只是一乱堆的残暴和罪恶。谈起她的著作,徐志摩说她的作品是纯粹的艺术,恐怕一般人很难理解。曼斯菲尔德说:“正是如此,通俗流行绝不是我所追求的。”徐志摩又说了愿意以后有机会翻译她的小说,希望得到作者的同意。曼斯菲尔德说她当然愿意,并谦虚地说自己的著作不值得翻译。末了,曼斯菲尔德邀请徐志摩到瑞士去找她,说自己非常喜欢瑞士的风景,日内瓦湖的妩媚,乡间牧场的宁静。徐答应将来回欧洲时,一定去瑞士拜访她。短短20分钟的会面,徐志摩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后来为此发表《曼殊斐儿》一文。

1923年1月9日,曼斯菲尔德在法国枫丹白露逝世,3月11日,徐志摩写下了《哀曼殊斐儿》一诗,寄托自己对曼斯菲尔德的一片哀思。 [10] 1923年10月29日,徐志摩翻译了曼斯菲尔德小说《园会》中玖思小姐的一段唱词,刊于12月1日《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后收入1927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版《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

徐志摩还接受了翻译曼斯菲尔德小说的重托。1924年11月,他和陈源合译的《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小说月报丛刊》第三种。徐志摩写了《曼殊斐儿》,同时翻译了《一个理想的家庭》。1925年,徐志摩又写了《再说一说曼殊斐儿》一文,刊于《小说月报》第16卷第3号,称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7年,他又自行翻译成《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除保留《曼殊斐儿》和《一个理想的家庭》外,增加了《园会》、《毒药》、《巴克妈妈的行状》、《一杯茶》、《夜深时》、《幸福》、《刮风》和《金丝雀》。1930年,徐志摩又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三首诗《会面》、《深渊》、《在一起睡》,以《曼殊斐儿诗三首》为题名,发表在8月15日《长风》半月刊上。在这三首译诗的前面,徐志摩写有一篇小记。

再看徐志摩纪念曼斯菲尔德的文章颇感觉像个受宠若惊的少年,他对曼斯菲尔德的美貌极尽描摹之能事:“我看了曼殊斐儿像印度最纯澈的碧玉似的容貌,受着她充满了灵魂的电流的凝视,感着她最和软的春风似神态,所得的总量我只能称之为一整个的美感。”

徐志摩多少是个有些浮夸的浪漫主义者,他的惊艳和修辞上造作实在无法和曼斯菲尔德的简洁的文体相容,而中国早期留洋的作家多少都有些浮夸的毛病。但无论如何,这次见面留给了徐志摩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虽然曾经有好事者竟然以为她们之间有一段隐秘的爱情,大概也是看了徐志摩的那篇写《曼殊斐儿》的文章的缘故。曼斯菲尔德的绝望和厌世是沉浸在惊艳之中的徐志摩所无论如何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