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继位后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彻底征服朝鲜

2020年07月06日15:05:24

  皇太极继位后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内大力调整方针政策;对外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则是出兵朝鲜。

  从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登极,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作为邻国,没有派人来吊唁亡灵,也不前来祝贺新汗登基,相反,接纳了数量可观的从后金国出逃的辽东汉人,据朝鲜史料记载,前后可能达到数十万人,仅价川一地即达三千多人。(《李朝实录》仁祖卷十四)

  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编汉为奴的政策下从自由民变成奴隶,然后,不堪忍受而出逃,于是就成了前清极为有名的所谓“逃人”。为此,后金汗国和后来的大清国制定了严厉的“逃人法”,力图以严刑酷法遏制他们逃亡,并一直蔓延到清军入关之后很多年,成为前清时代名副其实的恶政与恶法。大清朝之所以曾经在历史上特别声名狼藉,这些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恶声恶气的恶政恶法肯定是其原因之一。

  此时,后金汗国与朝鲜交涉,要求朝鲜将这些“逃人”一概驱逐回来。朝鲜置之不理,将这些逃过鸭绿江的辽东汉人遣送给了明朝。对此,皇太极感受到的肯定不仅仅是轻蔑,还有利益上的重大损失,因为这些人全部是满族人的奴隶,刚刚继位的皇太极在自己必须承受损失的同时,还必须承受这些满族人士的抱怨与压力。

  以往,努尔哈赤时代曾经数次有过出兵朝鲜的动议,最后均未实施。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二是没有现实利益上的压力和考虑。如今,和袁崇焕议和,解除了战略上的顾虑;王公贝勒们又正因为“逃人”的损失怨气冲天,此刻出兵朝鲜,立即可以得到这帮家伙的好感与拥戴,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于我。大约这是皇太极将自己继位后第一个重大军事行动锁定在朝鲜的原因。而且据说努尔哈赤临死时,也曾经嘱咐那几大贝勒,要把解决朝鲜问题放在第一优先考虑。

  另外一个原因,对于皇太极必定也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长期以来,朝鲜国王一直允许明朝的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领土上,并在物资、粮草、军事装备器具上很慷慨地给予支持。而后金汗国但凡想向朝鲜通融点什么时,朝鲜全都推三阻四。翻开历史地图集,我们就会发现:明朝大将毛文龙率部所驻的皮岛,距离后金汗国简直是近在咫尺。因此,毛文龙不停地在东部侧后翼出兵袭扰,甚至时不时就会打到距离沈阳只有百十里地之处,打完后便登舟扬帆而去,致使后金汗国多年不敢专心致志地西向前进。(《明史》卷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

  此次,皇太极重拳出击,就是希望一石二鸟“两图之”:既制裁朝鲜,又打击明朝毛文龙的部队,捎带着安抚笼络人心。(事见《东华录》天聪元年正月)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并用掠夺来的物资缓解经济上的窘迫局势。这一点,为后来发生的事实所证明:战争结束后,双方已经约为兄弟之国。阿敏仍然纵兵在朝鲜大肆抢掠。其间,皇太极曾经给过他一封急信,表现出后金汗国对物资的极度需求。皇太极在信中殷切叮嘱阿敏,赶快清点抢来的粮食数量,以便派人前去搬运云云。可见,其经济状况已经到了不抢劫便很难维持的地步了。(《清太宗实录》卷二)

  大明天启七年、后金汗国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日,皇太极继位四个月零八天,刚过完春节,皇太极就派遣三万大军,在堂哥阿敏率领下,征伐朝鲜。

  此时的朝鲜,其内政不修的程度,和其铁哥们儿般的坚强盟友大明帝国差相仿佛。从打完萨尔浒大战开始,朝鲜国内的有识之士就预见:未来,朝鲜在努尔哈赤那儿会遇到大麻烦。无奈,朝鲜国内政局不稳。战争开始时,朝鲜毫无准备,他们希望大明朝如三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一般,再来一次抗金援朝。殊不知,此时的大明朝早已不是彼时的大明朝,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力量照顾别人?其实,大明朝应该比谁都懂得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也应该比谁都清楚,没有人能够像朝鲜那样连自身安危都不顾,坚定地相信并站在自己一方,给予了后金汗国极大的牵制。可是,他们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有在经历过这种情势之后,人们才会辛酸地明白,一个残破而腐烂的大国,将会如何地对不住那些全心全意信任自己的兄弟。

  而朝鲜自己,此时也腐败得可以。国王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们,不是闻风而逃,就是称病在家,要不然就给自己找到了海岛、山城之类的差使,史书记载说:这帮家伙纷纷抢占了“便安自全”之地。而那位受命抗敌的大臣,则在接受任命,向国王辞行之后,走了七天,才走到离京城并不太远的开城。(《李朝实录》,仁祖卷十五)

  这场战争进行了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没有什么悬念,大体上可以用“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之类词形容。朝鲜自己的史料以一种似赞叹、似犹有余悸的口吻记载道:八旗“铁骑长驱,一日之内,可行八九息之程”。(《李朝实录》,仁祖卷十五)敌人,在自己的国土上长驱直入,除了表明这个国家腐烂的程度之外,很难说明其他东西。

  三月初三日,两国按照满洲习俗,举行了会盟仪式:杀白马、黑牛,将酒、肉、牛马骨、血各自装在容器里,然后焚香,双方各自宣读誓约,读毕,将誓约焚烧给上天,把祭品深埋入大地。誓约中,双方约为永远的兄弟之国,后金为兄,朝鲜为弟;朝鲜要断绝与明朝的关系;要将后金汗国的“逃人”如数送回去;春秋两季和元旦,朝鲜弟弟要向后金哥哥纳贡,后金哥哥则需给朝鲜弟弟回礼等等。

  这个兄弟之约十分勉强,双方可能在盟誓时,就在想着怎样违背誓约了。但是过去,皇太极面对大明时,侧后翼便暴露给了朝鲜;面对朝鲜时,侧后翼便暴露给了大明。此时,通过这个哪怕只是徒有虚表,但却远胜于无的盟约,在面对朝鲜的一翼,他至少为自己争取到了近十年无战事的时间。当时,后金汗国的领兵主将阿敏烧杀抢掠已经成癖成瘾,明明双方已经结成兄弟之邦,他这个做“哥哥”的却以自己并没有亲自参加该盟誓为理由,下令部队在“弟弟”的土地上大索三日,就是命令部队连续烧杀抢掠三天的意思。然后,带着“弟弟”的财物、牛羊、妻子女儿胜利返乡。回到沈阳后,阿敏把一个从“弟弟”那儿抢来的漂亮朝鲜女孩儿,送给了自己真正的汗王弟弟,过了没几天,又觉得实在舍不得,想跟弟弟要回来。搞得皇太极也觉得好生无趣,说:哪里可以因为一个女子而影响了兄弟情分?于是,下令把这女孩儿嫁给了一个作战勇敢的青年军官,弄得阿敏大发雷霆又毫无办法。

  另一方面,朝鲜君臣则满腔悲愤,从第一天起,就没有好好对待过这个蛮不讲理又惹不起的大哥。八旗兵撤走后,他们似乎就忘了还有这么个“哥哥”似的,既不遣返“逃人”,也没断绝和明朝的来往,纳的贡不是种类不全,就是数量不足。那一年,后金汗国是个灾荒年景,十二月,皇太极派人去朝鲜传达谕旨,要他们低价出卖粮食,帮助归降的蒙古部落度荒。朝鲜哼哼唧唧拖来拖去,费了极大的劲儿,最后终于平价卖出了一千石粮食。而在此前后,供给驻扎在朝鲜的明朝军队时,国王虽然也不是特别痛快,却也一次就无偿拿出了一万石。和皇太极结成兄弟之邦后,朝鲜国王照旧允许明军在朝鲜屯垦,拨给船只,供应粮食。而皇太极派来和国王商量借船借粮的使臣,连续三天见不到国王,直到最后,两样东西一样也没借到。后来,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在山东举兵叛乱,航海前来投奔后金汗国时,朝鲜竟公然出兵帮助明军截杀叛军。

  朝鲜被皇太极征服始末:

  皇太极这两次对朝鲜的征讨在朝鲜历史上分别被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如果算上更早发生的“壬辰倭乱”朝鲜在西元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早期的这小半个世纪里,着实是遭了活罪,倒了血霉。先是被刚刚统一的日本从西面海上入侵,消停了二三十年,就又被刚刚统一起来的女真从西边陆上入侵。第一回,老大哥明朝还能拉兄弟一把,第二回连大哥都自身难保,兄弟也就只能自己看着办了。

  一,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听了我刚才的叙述,不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还觉得朝鲜挺脆弱,经常爱欺负。一个民族能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长达一千多年,虽然始终是人家的跟班,但却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那么这个民族注定不可能脆弱。

  女真人与朝鲜人的梁子由来已久。

  如果你有兴趣翻看中国历史地图册,你会发现,中朝边境本来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至少在元代,元朝与王氏高丽的国界绝对不是鸭绿江,现在北朝鲜的两江道和咸镜道还处于元朝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下。可是到了明朝,明朝与朝鲜的国界就变成了鸭绿江和图们江。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元末明初,中国内地大乱,南方的农民军与农民军,南方的农民军与北方的蒙元贵族打得稀里哗啦,一片狼藉。明太祖朱元璋收拾完了南边这些跟他抢地盘的军阀之后,挥师北上,直捣大都。元朝灭亡之后,蒙元残余势力北逃大漠,建立北元,而原来辽阳行省的平章则投降明朝,进而现在辽宁省大部分地盘被明朝所控制,成为明朝辽东都司的一部分。可是更北边的地盘仍旧在北元手中。坐镇东北的是北元的一个太尉,是个蒙古族,叫纳哈出。这个纳哈出在东北坐镇,与明朝人对峙,最后被冯胜打败,也投降了明朝。这样一来,明朝等于收复了东北全境。可是就在明朝跟北元在东北对峙打仗的时候,东边的王氏高丽就蠢蠢欲动。这帮人对东北领土的窥视和野心不次于近代的日本。眼见着元朝大势已去,而明朝还没有把势力延伸过来,这帮人就不断的向北边扩张领土,直到把领土扩张到鸭绿江和图们江边上。由于明朝当时还跟北元打仗,无力阻止高丽的领土扩张。并且高丽已经奉明朝为正朔,就答应了高丽把国界划到鸭绿江的要求。而坐镇东北的北元太尉纳哈出自身尚且难保,也没有闲工夫顾忌边境上的这些烂事。王氏高丽的领土扩张就得到了默许,原来元朝辽阳行省在鸭绿江以东的地盘也就成了高丽的合法领土。现在在这片区域生活的朝鲜人有一千多万,据小道消息占到整个朝鲜族人口的1/6。

  可是想不到王氏高丽对领土的欲望还是没得到满足,还想进一步的侵占中国东北的领土,居然又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上回说把国界划到鸭绿江,朱元璋勉强答应了,因为上回毕竟自己没法干涉。这回高丽要的地盘属于明朝已经拿到手的东西(此时纳哈出已经投降明朝)朱元璋不干了。结果王氏高丽真有点喝高了,要出兵打明朝。这种不靠谱的想法遭到了,朝鲜权臣武将李成桂的反对,所以本来被派去打明朝的李成桂最后时刻倒戈,一路干到了首都开城(今天韩朝好像在那有个工业园区)干掉了朝中的权臣,自己当了权臣。再后来1392年,李成桂索性自己当了国王,并拟定了两个国号叫朱元璋审批。朱元璋最后选择了朝鲜这个国号,高丽的大将李成桂,就成了朝鲜的太祖,朝鲜国开国之君。朝鲜的开国之君,便是个对明朝很恭敬的人,其子孙也不例外,于是乎,高丽先前的领土被扩成果也就被朝鲜顺理成章的继承下来。

  那么这个事,与女真和皇太极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元末明初,高丽北阔的这些领土上生活最多的不是汉族人,也不是朝鲜人,而是女真人和蒙古人。这些女真人,最后不是被朝鲜人同化,就是被高丽人驱赶,总之就是被这帮人给欺负了,据说这其中还包括曾经在此地活动过的努尔哈赤的七世祖蒙特木。

  而到了朝鲜世宗大王时代,这个韩文的发明者也颇有武功。这里的武功就是说接着侵占西边明朝统辖内女真部落的地盘。所以通过上面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在建州女真的眼里,东边的朝鲜与西边的明朝一样“坏”都是不坏好意的“侵略者”所以当女真部落还不甚强大的时候,女真人还能受明朝与朝鲜的管制与封赏,可是一旦女真各部落形成统一,事情就得调过来了。

  努尔哈赤算还清醒,虽然当时朝鲜的文件称他为“老奴”“老酋”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努尔哈赤与朝鲜还能保持相对和平的关系。这也有赖于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朝鲜的统治者是光海君。这个人的外交政策颇为灵活,说白了就是有点两面派,谁也不得罪。对于明朝,自然是天朝上国,而对于努尔哈赤他也不敢得罪的太苦。比如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朝让光海君派朝鲜军队从东面配合明军夹击努尔哈赤。可是海光君最后阳奉阴违,只派了一万来人到边境地区壮壮声势,比划了一把就走了,全然不计明朝万历援朝对他们的再造之恩。

  可是好景不长,朝鲜国内后来生了政变,新上台的仁祖大王李倧(这个人的名字真难打出来,朝鲜国王的名字都这么怪)是个比光海君“正直”的人。所谓正直就是说他心向明朝,处处以忠臣孝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身边也有一帮子“耿直”的大臣,成天撺掇他帮着明朝对抗后金,从此后金与朝鲜的和平局面不见了。历史上的积怨与现实的局面促成了皇太极两次对朝鲜的征讨。

  二,皇太极第一次征讨朝鲜

  1626年,努尔哈赤在攻打明朝辽东宁远卫的时候,被宁前道袁崇焕的进口红衣大炮打伤,于同年在抑郁中死去。新即位的皇太极不但不跟仇人明朝算账,反而开始与袁崇焕谈判。双方互派使节,往来书信,大有和平即将到来的迹象。其实知道历史的朋友都清楚,这两边都是假和平真备战。袁崇焕用这个时间修筑锦州、大凌河、塔山等城池,以备后金再次来袭。而皇太极则是要用这段时间,解决一下后院的问题。

  后金的后院就是朝鲜和毛文龙。毛文龙有点像是在敌后开辟根据地(东江镇)的游击队长。虽然他占据的地盘不是很大,(皮岛)但最后的官职相当之高,居然做到总兵还挂上了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他的作用很大。虽然当时除了辽西之外,整个辽东都被后金占据,但因为敌后有了毛文龙的武工大队,搞得后金后院隔三差五的起火,鸡犬不宁。很显然皇太极对这个经常抢了一把就跑的毛文龙恨之入骨,所以这次准备倒出空来好好收拾他一把。最可恨的还在于,毛文龙经常受到朝鲜的支援和庇护,朝鲜还经常接纳辽东地区逃过去的难民。所以这次行动的对象也包括朝鲜。

  西元1627年 明天启七年 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其中阿敏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叔伯兄弟,努尔哈赤的侄子。岳托是皇太极的侄子,努尔哈赤的孙子。就这叔侄三个人,领着八万人,阿敏以三万人就很容易的就打下了朝鲜的义州,同时济尔哈朗又带领五万人攻破了毛文龙的另一个据点铁山岛,因为情报显示毛文龙就存身于此,可是毛文龙却退守皮岛,没有落入后金手中。后金没有水师,所以只能干瞪眼没办法。这个皮岛现在归北朝鲜管,就在朝鲜的西海岸,离朝鲜本土很近。加之这次打朝鲜的义州很容易,所以,当时后金军队就改变了策略,放弃了追杀毛文龙的计划,转而全心全意的攻打朝鲜。

  就这么叔侄三个人,领着八万八旗军,最后竟然攻克了平壤,吓得那个仁祖大王李倧带着老婆孩子跑到汉城附近的江华岛避难去了。打下平壤之后,后金有攻下了黄州,朝鲜的国王就立刻派出使节,跟后阿敏谈条件。最后哩哩啦啦的谈了能有一个多月,双方终于在平壤达成了最终的条约。那个条约的具体内容我也不清楚,但应该包括以下这个几点。

  第一就是后金与朝鲜成为兄弟之国。本来后金的意思是想让朝鲜称臣,但后来也不知道是因为后方不稳定,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就没强迫到底,最终结成兄弟之国,并没有完全割断朝鲜与明朝的联系。

  第二就是朝鲜每年得向后金纳贡。称臣能免,但纳贡就不能免了。毕竟人家后金大老远的上这干嘛来了。

  第三点就是开通边贸互市。

  仗也打完了,条件也都满足了,大军该回撤了。这里面就又有一个说法。

  有人认为,阿敏因为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他爹舒尔哈奇以及两个哥哥都是被他伯父努尔哈赤害死的。所以阿敏始终有二心,就想在朝鲜称王割据。可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底下人的支持,最后只能班师回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来后金军队遭到了毛文龙的袭击,不得已才退出朝鲜。对于这个说法,我又看了另一份专门介绍毛文龙的材料,毛文龙的确在阿敏回军的时候进行了一些反击,并取得了胜利,但并不像第二种说法中说的那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况且,毛文龙也是在阿敏回师的路上进行的袭击,可见阿敏回师并不是因为毛文龙的袭击,而是在其发起袭击之前就做出了回师的决定。

  这便是皇太极第一次对朝鲜的征讨,虽然没有亲征,但毕竟是他的注意。因为发生在丁卯年,朝鲜历史称之为“丁卯胡乱”应该说这一次对朝鲜的征讨,初衷是攻打朝鲜和活捉毛文龙。但是后来逐渐发展为主要实施对朝鲜的武装入侵,进而放弃了攻打江东镇,活捉毛文龙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入侵朝鲜和攻打铁山的过程中,后金军队应该杀了不少人,其中不乏出于报复抢劫等动机的屠杀和孽杀。在铁山,毛文龙家属三百七十余口被屠杀。因为无法达成自己称王朝鲜的目的,阿敏心中愤怒异常,竟然纵兵掳掠三日,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毕竟这是发生在西元十七世纪的战争,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权与国际法的概念。

  三,皇太极第二次征讨朝鲜

  应该说第一次征朝,后金取得了一些利益,但大部分的既定目标,并没有达成。首先是毛文龙的武装游击区。虽然攻破了铁山,杀了不少人,可是毛文龙还活着,并且皮岛等据点依旧还在,阿敏在回军的路上就曾遭到了他的袭击。第二,后金前脚刚走,朝鲜方面就立刻给北京写检讨书,说什么兄弟也是万不得已,人家大兵压境,天朝也不管俺们,所以只能与后金媾和。明朝方面也没好意思批评人家,还表示理解。至于互市和进贡的事宜,朝鲜也是半推半就,老是找各种理由拖延破坏,总之,后金与朝鲜这兄弟关系还是不太融洽。朝鲜与明朝的这个君臣关系依旧还在。

  可是让后金感到些许欣慰的是,两年之后,1629年,毛文龙被袁崇焕发矫诏给宰了,算是袁崇焕替后金除了心腹大患。所以,剩下的,就只有朝鲜了。

  1636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准备当皇帝。那位说他不是一直是皇帝吗?不对,此前,皇太极只是后金的大汗,而不是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在这一年搞了一些列的举动。首先是把大金改成了大清,说什么明朝时火德,咱们大清是水德,以水灭火,成消防队了。然后他又把女真改成了满洲,最后他又宣布自己是大清国的皇帝。

  朝鲜作为大清的兄弟之国,皇太极也派人去通知他们自己要做皇帝的消息,还顺便让朝鲜人帮着“劝进”这下朝鲜可不干了,因为朝鲜心目中的皇帝只有大明朝皇帝一个人,现在又冒出个大清国皇帝,这算这么回事。另外一但说到有关皇帝的问题,就必然牵扯出君臣关系的问题。朝鲜已经是明朝的藩属臣子了,现在又要改投清朝不成?此外,后金和朝鲜不是讲好了是兄弟关系吗,现在怎么又要改成君臣关系了?这个时候,朝鲜国王的气节又来了,拒见清国来使,不接清国的来书。清国的使臣之后离开汉城,回国的途中还遭到了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其中竟然还有小朋友向他们投掷砖头瓦块。

  这还不算,当年举行的皇太极的登基大典上,朝鲜派来的俩使节更有骨气,竟然不拜皇太极。这一下就把皇太极给彻底惹火了。 皇太极说这是你们国王有意的恶心我,是不是?当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二次征讨朝鲜。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朝鲜前者那么硬气,那么有骨气,这次必然是有备而来啊,皇太极这次备不住要碰钉子。可是大家都想错了,朝鲜还是嘴上功夫,皇太极领着十万大军这次直接打到了汉城。朝鲜国王这回还是老套路,老婆孩子大臣家眷送到江华岛,自己跟一帮主战派躲到京城附近一个叫南汉山城的地方,据城不出,等待各路勤王之师的到来。

  这个南汉山城,属于一个行宫兼堡垒的性质,当时已经被清军团团围住,边上还修了一圈的木栅栏。朝鲜国王派出使臣与清军谈判,其真实的用意则是拖延时间,等待各路援军的赶到。随着路勤王之师纷纷被清军打败,南汉山城成了孤城一座,清军则是围点打援,逼迫朝鲜国王出城受降。南汉山城内的粮草有限,很快朝鲜君臣就不得已杀马充饥。这么一饿,也把朝鲜君臣的这个骨气给饿没了,就写信给皇太极。信中言辞及其谦恭,意思大致就是服软求饶,让清军高抬贵手,饶了他们这回,下回再也不敢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信件中,朝鲜还是以兄弟自居,不肯称臣。皇太极一看,都这份上了,还不称臣纳贡,就没理他,接着围城。最后给朝鲜国王围的实在没辙了,只好承认了皇太极的皇帝称号,自己也称臣了。可是还是不肯出城受降,想给自己留个脸面,说我们在城上拜拜陛下就得了,您就不必让俺们出城受降了。皇太极最后实在不耐烦了,架炮轰城,与此同时清军攻破江华岛,把那些王妃世子大臣家眷什么的全给弄来了。朝鲜国王一看这人质都给绑来了,再不出城也没办法了,只好出城受降。皇太极第二次征讨朝鲜,又以胜利而告终。

  仗打完了,下面就该谈条件,出成果了。这回朝鲜跟清朝的关系不再是兄弟了,改君臣关系了。与兄弟关系不同,君臣关系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朝鲜可以有N个兄弟之国,但只能有一个宗主国。这回认了清朝为宗主国,跟明朝就的拜拜了。朝鲜国王随即交出了明朝赏赐的那套印信封诰,换成了清朝给的这一套。从这是时候起,朝鲜就开始以清朝为正朔了。所谓奉清朝为正朔,就是不再使用明朝的年号,而改用清朝的年号了。其实都是个面子上的功夫,无奈古人就吃这一套。

  第二件事,就是要把国王的长子和另一个儿子送到沈阳去做人质。这应该是个保险措施,同时可能也是个同化措施。

  第三件事更直接,朝鲜每年得向清朝纳贡。贡品中包阔黄金白银若干两,大米若干包,各种布料多少匹等等。这一点颇为主要,称臣什么的都是面子活,经济掠夺才是重中之重。

  第四点,就是扫清朝鲜内部的抗金势力。朝鲜国王抗金主要是朝中有一帮主战派力挺,这些人都是亲明抗金分子,皇太极岂能容下,抓了几个重要的大臣,拉到沈阳给砍了。

  至此,皇太极主导的两次对朝鲜的征讨算是结束了。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朝鲜从明朝的藩属,抗金阵营中的一员,变成了清朝的藩属,攻明队伍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