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学历史,清末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是其实早在明末,这样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在民间出现了。
16-17世纪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为步入近代最好准备,虽然明代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依然领先于世界,但中国却在海禁锁国之中渐渐走向衰落。可以说,当时能够帮助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就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在把西方宗教带入中国的同时,更“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成果,欧洲数学,天文,水利,制造业的尖端成就发现,在这一时期起源源不断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明末西方传教士的东来,是西方近代文明输入中国的开始,这种情景有个普遍的称呼——西学东渐。明清时代的知识分子有译介西学的热潮,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成为当时西学东渐的典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对于徐光启大名鼎鼎的《几何原本》来说,一本名为《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以下简称《奇器图说》)的著作就显得默默无闻了,但是它却是世界上首部将力学原理与机械技术合而为一的著作,诞生之初却没有得到当时人的重视。它的作者就是王徵。
《奇器图说》是由德国人邓玉函口译,明代科学家王徵笔述绘图的一部著作,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王徵是明代泾阳县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他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来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与徐光启一同被誉为“南徐北王”。王徵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痴迷机械制作的工程师,这使他在当时重道轻艺的士人中成了一个异类。
我们知道,西方的著作都是以拉丁文写就,所以王徽极有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掌握拉丁文的人。为了帮助西方人学习中文,加强交流,他用拉丁文拼音标注中文,从而改变了用反切法注音的老方法,成为汉子拼音方法的创始人。
《奇器图说》的鲜明特点,是有五十多幅精刻的绘图,成为东西科技知识传播转化的绝好例证。在这些图中,王徵既保留了西方原著的基本内容和画法,又采用了中国的某些绘画技法,并且将欧洲风格的附属景物改绘为中国式景物,石头、田野、树木、房舍等无一不显现中国风格。最有趣的,是王徵把原图中的人物都改绘成中国人模样。版画的精美,也显示了晚明雕版技术的水平。
《奇器图说》主要介绍了西方的经典力学知识,并吸收了西方力学理论著作和机械专著的内容。在翻译《奇器图说》的过程中,王徵更感兴趣的是西方的机械等方面的实用知识,而来自欧洲的邓玉函告诉他,要想理解西方的机械知识,必须要懂相关的数学、力学理论知识。在当时的欧洲,部分工程师、科学家研究机械、火炮原理的同时,也注意到这些技术背后的理论问题。但是,把数学、力学理论和机械技术结合起来,试图对机械进行“力”和“运动”的分析写成书的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而《奇器图说》便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这本书介绍了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讨论了地心引力、各种几何图形的重心、各种物体的比重等,讲述了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如天平、杠杆、滑轮、轮盘、螺旋和斜面等,阿基米德浮力原理也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奇器图说》所创造的物理学专有名词,如“重心”、“杠杆”、“斜面”等译名,在今天的机械学中仍然使用。有意思的是,朝鲜李朝实学家丁若镛曾根据《奇器图说》制造举重机,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少年时代读了《奇器图说》后意欲仿造代耕机器。但是,这本书对中国工匠的影响极其有限。换句话说,尽管《奇器图说》介绍了比较先进的西方螺旋式水车,中国人依然使用着传统的龙骨水车。
这本书的冷遇其实可以更加深刻的解释为什么中国的近代科学一直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哲学从孔子开始就有一种“实用理性精神”,它认为哲学家提出任何一种学说都要说明它对做人的意义,都要满足为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服务的现实需要。这种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与西方哲学本身所固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大相径庭的,与要求严密推理和论证的数学思维方式也是格格不入的。这种思维方式和习惯不利于或者说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王徵死于1644年,这一年也是李自成永昌元年,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一个更加保守、不断向内收紧统治的清朝诞生。王徵墓原址位于三原县新兴镇官道村,2010年,所处地理位置因与正在建设的西铜高速公路发生冲突,保护搬迁泾阳县安吴镇王家村,占地面积3525平方米。1992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