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氏。祖父名温玉,武则天时为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父亲叫侃,开元中醴泉令,他俩都以儒学德行著称。杨绾生来聪惠,年四岁,处在群体昆仲之中,显得聪敏才识过人。有回夜宴亲朋贵宾,行酒令,照规矩各人举出坐中之一物,以四声表明,诸多来宾尚未发言,杨绾应声指着铁灯树说:“灯盏柄曲。”众人全都惊异极了。
等到长大成人,他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之经籍,无不涉览,尤其工于文辞,词藻思路清晰远赡。而且崇尚玄理,沉静寡欲,常独处一室,左右堆满经书,积尘满案而沉浸其中,个性之谦冲、澹如由此可知。内在修为隐含光焰,可表面却显得昏晦无用,不欲彰显自己的名声,每回为文,耻于自白、显示,除非知己,否则不可能得而见之。
杨绾早孤,家贫,奉养母亲以孝闻名,给母亲吃好的、穿好的,倘若青黄不接,有所缺失,则忧形于色。后举進士。调补太子正字。天宝十三年,玄宗亲临勤政楼,开科考试,选取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特命有关部门供应膳食,至黄昏才结束。除了录取辞藻宏丽之外,个别还试作诗赋各一首。制举制度再试诗赋,自此开始也。当时登科者三人,杨绾为之首,超授右拾遗。
冒险犯难 赶赴行辕 重视教育
天宝末年,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杨绾自贼众中冒险犯难,餐风宿露、披榛求食,一路奔赴朝廷行辕所在。此时朝廷正急于求贤,及至杨绾赶到,众人心中都充满喜悦,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掌诰一职依然如故。又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照往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其中划归阁老者,五有四人。杨绾以为官品依秩属于同列,给受应该平均,于是有关种种悉数平分之,此等措施甚为当时舆论赞美。后再迁礼部侍郎,曾上疏,条分缕析的奏明贡举之流弊。
他说:“静观夏商周三代之选能士、任贤才,皆考察其日常德行,故能以德风感化、民俗淳朴,国祚长远。暴秦焚书坑儒,二代而亡。汉朝兴起,杂取前三代之施政,弘扬四科之举,西京方始振兴经术之学,而东都始终坚持注重名节之德行。于是最终有了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孤立,母后专政,而社稷不稳,终止了四百年之国祚,那哪是重视兴办学校、遵行天道、善化乡里民俗呢?臣以为,此刻国家应革除魏、晋、梁、隋之弊端,承袭夏、殷、周、汉之志业,四方归正,九州一同,再重视教育,务实天人合一的德化风气。哪有舍弃远古皇王举士之正道,而追随混乱时代取人之术呢?这是公卿大夫的耻辱也。”
杨绾所奏,实为正论。于是肃宗下诏停之。杨绾再迁吏部侍郎,历次典选、举士,推荐人才、精核人物,都以公平著称。
孤立中道 清贞自守
当时元载秉持施政,公卿诸侯大多趋附之,唯有杨绾孤立中道、不偏不倚,清贞自守,未尝私自進谒过他。元载认为杨绾雅量、名望素来高超,外貌表示尊重,内心实际上只想疏远他、妒忌他。正巧鱼朝恩去世,元载以朝恩曾判国子监事,玷污太学,应该得到名儒上任,以清整其秩序,乃上奏杨绾为国子祭酒,实际上是想以闲职处置他。
元载贪污腐败日甚一日,天下所有的清议与舆论,也全都归止于杨绾的高尚道德,其实皇上深知,只是认为元载久在朝中重要的机关任职,无法立即罢黜遣归而已。但仍升迁杨绾为太常卿,充礼仪使,以郊庙礼仪久废,藉杨绾之力重新提振起弊,也是利用此机会,观察其所发挥的效用。
是年三月,元载伏诛,皇上乃拜杨绾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杨绾长久以来,积累的名声,早具位居公辅之资格,及至诏书一出,朝野人士互相道贺。杨绾累次上表恳辞谦让,可皇上执意很重,杨绾就不敢再辞。
人心自化 镇俗移风
杨绾素来以德行高尚闻名,本质真性坚贞廉洁,车舆服饰俭朴,居庙堂相位不到数月,人心自然归化。御史中丞崔宽,剑南西川节度使宁之弟,家富于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堪称当时第一。杨绾拜相之后,崔宽即日起偷偷潜回,遣散奴仆、拆毁华屋。中书令郭子仪在?州行营,闻杨绾拜相,座内音乐声马上减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素来以承恩受宠,每次出入车队驾驭百余众,也立即在三日内减少车骑,唯留十骑而已。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其镇俗移风的示范就是如此的巨大。
杨绾宿有痼疾,居职不过十日,即中风,皇上优待下诏,令他就在中书省摄生保养,每次引见他至延英殿,特许人搀扶進入。当时革除旧弊措施,唯杨绾马首是瞻,恩遇荣宠没有第二个人。杨绾累次上疏辞位,可上头频频下诏敦促嘉勉不许卸任。及至杨绾病笃,皇上每日派发朝中使臣,到相府慰问,尚书御医,日夜环侍在侧,皇上只要听闻他稍有起色,则喜形于色。杨绾病逝,此时中使正在门口,立即飞驰奏于皇上,代宗为他震惊哀悼甚久,辍朝三日。赠司徒。又下诏文武百僚光临于其宅第,遣内常侍吴承倩会吊,赠绢千匹、布三百端。上深惜之,谥曰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