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法国人都是孬种。
很多同学在评点二战诸国时,会把鄙夷的目光献给法国:作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一战的战胜国,居然面对德军毫无斗志,首都拱手相让,政府乖乖投降,二战中,还能找到比法国人更怂的吗?
不过,法国军队无能、政府软弱,并不代表法国人都是孬种。有一个法国好汉,只有一条胳膊,却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30万中国人。
▲饶家驹
他叫Robert Jacquinot de Besange,中文名字叫饶家驹。
饶家驹是一个出生在法国洛林地区的耶稣会教士,1913年来到上海传教。一到中国,他就视中国为第二故乡,自学了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抗战爆发前,他先后任法国驻沪陆海军与“万国商团”随军神父、上海天主教外侨子弟学校老师,在学校期间,一次协助学生放烟火时不慎受伤,失去了右臂。
▲一条胳膊奔走工作的饶家驹
饶家驹是个高大英俊、乐观爽朗的男子汉,颇具贵族气质,法军随军神父和外侨学校老师的身份,使他结识了各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沦陷,到处是废墟、战火和哭泣的市民。日军耀武扬威占领上海市区,当一队日军士兵荷枪实弹进入南市时,一个高大的独臂神父在街中央挡住了他们:“这里是难民区,武装军人不得进入。”
▲11月12日,日军侵入上海的进城仪式
▲占领南市的日本士兵
饶家驹没有说假话。
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他就担任了华洋义赈会会长,在徐家汇、复旦大学操场等地建立了6所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5万多人次。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百万上海市民离沪逃难或涌向租界,洋人的租界人满为患,设置铁栅栏不许入内。饶家驹意识到应建立一种“安全区”拯救难民,经他多方游走,得到了英、美、法等国驻沪外交当局支持。
▲上海难民遭到租界警察的阻拦
当年10月底中国军队撤煺后,饶家驹正式向中日军政当局表示,建立“南市难民区”,该区“不受任何形式之攻击、不设武装军队军事机关、亦不作武装的敌对活动之行为”。他的建议得到了时任上海市市长俞鸿钧的同意,尤其关键的是,饶家驹和日本政府和军队交涉,要求不要对难民区进行空袭和攻击,也得到了同意。
11月9日,南市难民区正式成立,中方和日方称之为“饶家驹区”。
▲饶家驹和难民孩子
难民区内分为9个区,每区设区长1人,下设总务、文书、训导、给养、庶务、卫生、清洁、登记、调查、医务各组。饶家驹是总负责,他每天坐一辆黄包车,奔波于南市难民区,巡视、监督、分发食物,协调各方势力。战火中,他的黑衣被子弹打穿过,他被日本士兵用枪顶着身体过,但他的面孔总是带着微笑,不知疲倦的奔走,被感恩的难民们称为“饶菩萨”。
▲与日军协调中的饶家驹
维持难民区需要钱。饶家驹凭借高超的外交技巧,向全世界募集到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从国府募集到了70万元赈灾款,从美国募集到100万美元,从加拿大募集到70万美元,甚至从日本也得到了2万日元。
▲饶家驹和驻沪英军司令
长袖善舞的饶家驹,每天能为难民区的60000名难民提供必需的食物、医疗和教育,更重要的是,难民区的中国人全部得到了生命保障。据统计,截止1940年难民区解散为止,饶家驹共拯救、庇护了30万中国难民。
▲难民区的中国难民
▲难民区里的女学生
这是一个惊人的伟业,比起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拯救中国人行动,饶家驹同样挽救了很多中国人的生命,这里面,或许有你和我的祖辈。
二战结束后,饶家驹赴德国从事救济工作,1946年9月10日在柏林去世,终年68岁。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内的饶家驹铜像
中国人没有忘记这位“难民之父”:1938年3月9日,蒋介石亲自向饶家驹致信感谢;1940年饶家驹离沪时,难民们每人手持一块砖为其铜像奠基;今天,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内有一尊饶家驹神父铜像,默默述说着一个法国人在异乡的伟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