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几个清官?这几人对自己抠到一种境界

2020年07月14日12:59:57

清官是被千古传颂的对象,自古以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朝廷中能够多出几个清官,为老百姓做主,中国古代老百姓对官员的判定标准非常简单,只要能够给老百姓申冤做主就是人们心中的好官,但是在政治中对官员的评判标准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在老百姓眼中官员非黑即白,但是在官场中非黑即白的官员必定会遭到政敌的排挤,会遇到非常大的挫折,所以有时候清官也不一定是好官,而古代的一些有能力的官员比如张居正、李鸿章大多都对官场潜规则非常熟悉,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在后世的地位。今天小编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抠门的三位清官,其中一位简直对自己克扣到了一定的境界,母亲过生日买了两斤肉,竟然惹得满朝轰动!

第一位:包拯

民间有关包拯的传说非常多,在今天的影视剧中,包拯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被后人认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二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包拯为人十分忠孝,直到三十六岁父母亡故守丧期满之后才出任朝廷官职,由于在任期间成绩斐然,善于断案,因此不久之后便升任知州,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包拯的官场生涯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去的,他深刻的体会到了民间疾苦,又对北方的辽国政权忧心忡忡,因此后来在监察御史任上,他建议朝廷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因为他刚直不阿,故多次论劾权幸大臣。幸亏当时朝廷还算风清气正,包拯虽然屡次进谏,弹劾权臣,还能够昂立于朝堂之上,实属大幸,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第二位:于谦

于谦是一个悲情人物,其一生大起大落,经历重重坎坷,其命运让后人悲叹遗憾不已,于谦真正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是在朱瞻基统治时期,当时朱瞻基出兵讨伐想要谋反的朱高煦,朱高煦被俘后跪在朱瞻基面前求饶,于谦凛然正气,当着皇帝的面逻辑清晰的数落朱高煦的各项罪过,被朱瞻基发现,从此仕途便平步青云,后来在明英宗时期,由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于谦因为不与其同流合污,没有给王振送礼,被王振陷害,差点被杀,后来因为于谦的朋友极力求情,再加上百姓的声援,这才罢休。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亲征瓦剌,被瓦剌俘获,十三万大军全军覆灭,于谦在北京率领京师全体百姓士兵参加了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也正是因为于谦的临危不乱,这才使明朝得以幸存, 后来也先挟持明英宗想要继续南犯,于谦以国家社稷为重,拒绝了也先的要求,景泰皇帝非常信任于谦,任其为兵部尚书,二人在国难之时的这段合作关系被后人传为佳话,但是后来明英宗发动了南宫政变,废掉了景泰皇帝,于谦也被杀掉,后来士兵到于谦家中抄家,发现于谦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其清廉自律,可见一斑。

第三位:海瑞

海瑞的清廉和性格是出了名的,海瑞童年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海瑞与母亲相依为命,天天在家读书,希望能够考中进士,出人头地,但是海瑞的资质比较差,屡试不中,后来连自己都失去信心了,干脆放弃会试,直接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了教谕,在海瑞担任教谕期间,对改革当地的教育风气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或许是朝中有人欣赏海瑞的骨气和性格,几年之后,海瑞竟然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正式踏入仕途,海瑞的清廉害苦了当地的官员,他生活节俭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这还不算,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海瑞自己掏钱到集市上买了两斤肉,没想到这事成为了奇闻,连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都知道了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买了二斤肉啊。"很快这件事情便传到了京城,满朝官员纷纷咂舌,没想到海瑞竟然清廉到了这种地步。

海瑞不仅清廉,而且还不畏权势,胡宗宪的儿子在海瑞的地盘上胡作非为,海瑞不仅把他打了一顿,而且还理直气壮的写信通知胡宗宪,胡宗宪虽然有脾气,但是一想到海瑞的性格还是忍了,后来海瑞看不惯嘉靖皇帝在宫中不理政务,只知道炼丹修仙,直接把皇帝骂了,要不是海瑞人缘还不错,早就被皇帝砍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