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到民国,末代皇帝溥仪为大家所熟知。不谈人生对错,只观世事经历,其丰富跌宕就足以为之侧目。可能溥仪自觉的辉煌时刻颇多,但让外人来看,应该还是他3岁时的登基盛况。
根据当时钦天监所选日期,登基大典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在太和殿内举行。
凌晨时,鸿胪寺众礼官已经开始忙活了。放诏书的黄案,銮仪卫的黄盖,云盘,午门外的龙亭香亭,天安门城楼的金凤云朵等等须一一备齐到位。
据清宫多年的起居注官恽毓鼎对当时情形有详细地记述:
“本日皇上升太和殿即皇帝位,须恩诏赦天下,巳刻出,毓鼎丧服诣史馆,易朝服,趋中和殿庭,初刻,监国抱上坐小辇自乾清宫来,御中和殿受御前内廷及各执事大臣朝贺,起居注官四员序立庭西,向上行三跪九叩礼。上啼哭索母,声甚厉。臣等匆匆礼毕,即趋至太和殿。”
需说明,恽毓鼎当时还穿着丧服,是因为光绪和慈禧都刚刚去世,故服于宫内,须着丧服以示哀悼,所以当日典礼上朝前,又换成朝服参加。以上是登基的前奏,皇帝往中和殿的路上,要接受御前大臣的朝贺。可以看出,此时小皇帝已经神情不安,开始吵闹。
接下来,就是摄政王载沣抱着儿子进太和殿即位的程序。这一段在影视剧里有各种呈现。
比如1987年意大利人贝鲁托奇拍摄的《末代皇帝》,登基时小皇帝耐不住太和殿内拘束无聊,殿内程序还没完,自己从宝座上起身,跑到殿外欢快地玩儿去了,这儿跳跳,那儿蹦蹦,完全没有摄政王,礼官及太监们什么事。
然后1988年,国内拍了一部电视剧《末代皇帝》,小皇帝啼哭索母的劲儿倒是有了,却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摄政王和溥仪一起坐在皇帝宝座上。这完全违背了封建王朝的祖制,你摄政王再厉害,也没胆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再2014年,又拍了一部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当溥仪坐着啼哭不止时,载沣等人束手无策,服事太监灵机一动变戏法,变出一只北京糖葫芦,溥仪不要,太监又变出一只蛐蛐罐子,这下不哭了高兴了。其实我还想看太监后边怎么变。
那真实的情形是什么呢?让我们再看恽毓鼎这位参加过许多重大庆典的皇宫值班官的日记:
“臣于太和殿内第三柱前侍班,监国抱上步行,自殿后入门,升宝座,上啼哭不肯就座。监国一足立脚踏上,一脮跪宝座上,扶上立于座上。四服事太监在旁慰劝,上哭不止,言欲回家,不愿在此。鸣鞭赞礼,王公百官行礼。大学士捧诏向上跪,旋起,出殿门,授内阁学士恭捧以出,礼部堂官跪奏礼成。按礼,皇上应目送恩诏出午门后,始下宝座,此次因上啼不止,殿敞天寒,恐圣体过伤,诏下阶即礼成。太监一员抱上退,臣等亦退……”
原来真实场景是:载沣一腿站着脚踏,另一只腿跪在宝座上,扶住溥仪,而溥仪一直站在宝座上。
这样的姿势,怎么说呢?想象一下倒很有家居的味道,不过也多少透出摄政王扶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