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首都长达168年之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地展现了当时其都城汴梁的景象。
可是到了北宋末年,身处东北的女真族强势崛起,先是灭掉了辽国,又于靖康年间南侵北宋,最终攻破汴梁城,俘虏徽宗、钦宗以及皇室宗亲,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
然而,历代王朝都城,如秦朝咸阳,汉朝长安和洛阳,唐朝长安等,都有天险作为屏障。
那为什么北宋要选择防御极差的开封呢?
01
经济基础
但凡国家的都城,几乎都是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才能够养育如此众多的人口。
开封地处中原地区,本身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黄河之水的灌溉,造就了这一地区发达的农业。
民以食为天,有了土地、粮食自然就能养育都城百万甚至千万的人口。
再加上开封地区发达的交通运输,也促进了本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宋史·食货志·漕运》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 ”
《宋史·河渠志》又载:“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所以无匮乏。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
发达的漕运系统不仅能够便利来往商人,还可以将全国各地的资源运输至国都,以满足国家的日常需求。
关中地区虽然沃野千里,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正如《新唐书·食货志》所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处不足以给京师”。
再加上到达长安的漕运系统远比到达开封的漕运系统来得落后,使得赵匡胤不得不放弃迁都的想法。
02
政治层面:政治中心的东移
当时的长安、洛阳,经过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争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在这一片废墟下再建都城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对于新生的北宋政权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反过来开封城在经过周世宗的全面改革,已经成为“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益繁盛”的大都市,具备了定都的基本条件。
此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本质上大宋江山的窃取而来的。
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政权而言,稳住那些前朝的老臣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迁都相当于是让这些前朝老臣从一个富裕之地搬到一个废墟之地,这样做的话有损于底下大臣的利益,为了让自己的政权更加安稳,以便完成统一全国的梦想,赵匡胤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留在开封。
03
军事层面:国防中心从西北转向东北
唐朝之前,古代中国的主要威胁都来自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
汉朝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这些游牧民族每一次入侵都是从西北方、北方一路南下侵扰汉民族。
所以唐朝之前大多将国家的都城定在长安,这样方便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调动,全力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确保关中地区及整个华夏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
但是等到了唐末之后,中原王朝的主要军事威胁由西北地区向东北地区转移。
北宋时期最大的敌人辽国就是起源自东北地区,并发展壮大起来,赵匡胤将国都定在开封主要也是考虑到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调动,方便日后对抗辽国。
有一种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感觉,但是这点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在国家强大之时尚且能够调动军事力量来抵抗外敌。
可是一旦国家力量衰弱,就可能变成北宋末年那样的情况,国都无险可守,很快就被攻破城。
04
利益集团的掌控和防止藩镇割据的需要
开封虽然有众多的优势,但是有一大劣势是其无法避免的,就是开封处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过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当年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功臣以及原来后周投诚的官员都在开封有着大量的地产以及自己的人脉、利益关系,如果迁都就意味着自己多年的辛苦将付之东流。
而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也在开封有着自己的势力,因此他便强烈反对迁都。
除了群臣的反对,促使宋太祖放弃迁都的原因还有就是定都开封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止藩镇割据。
自从吐蕃和突厥崩溃以及契丹崛起后,中原王朝防御入侵的方向便由西北转向东北,这样在东方部署有重兵。
洛阳和西安的地理位置相对来说偏西,如果定都于这两座城市,便容易造成新的藩镇割据。
宋太祖开国以来,吸取了原来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大加强中央禁军的实力。
这就需要都城能够供养起大量的禁军,而开封正好能够满足这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