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南阳人,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早年主要以贩马为业,后投奔刘秀。依靠着勇猛善战,多次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刘秀重用。《东汉演义》中,吴汉曾在校场一箭解双危,气走贾复,被王莽召为驸马,封潼关总镇。后杀妻归汉,位列云台三十六将,星号亢金龙。
吴汉的家境条件远远要差于邓禹,他自幼出身贫寒,后来有幸得到贵人赏识,在县里得到亭长一职。可是,没有多久,就因其门客犯事,吴汉惨遭牵连,无奈之下逃离县亭。为了摆脱追捕,他一路逃到渔阳郡,靠贩马为生。
更始元年,刘玄在淯水称帝,为了寻找良臣辅佐其政,他特意派韩鸿前往各个郡县招降官员。当时有个人向韩鸿推荐吴汉,随后二人见面,韩鸿对于面前这个谈吐不凡的年轻人非常喜欢。将其带回河北后,委以重任,任命吴汉为安乐县县令。
一年之后,邯郸的王郎打出汉成帝之子的旗号举兵而起,当时的刘秀也对河北虎视眈眈。此刻王郎在河北邯郸起兵,显然,对刘秀是个不小的威胁。但眼下局势复杂,二人又各怀心思,都不敢先行交战。
河北渔阳郡算得上一个颇为重要的军事要地,谁得到这里,谁就拥有河北,王郎与刘秀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几乎同时,二人向渔阳传达出招降意愿。
吴汉向来钦佩刘秀的作风,心中已然有了归附之意。而当时的渔阳太守彭宠还处在犹豫之中。于是,吴汉特意谏言道:“渔阳的骑兵部队战力非凡,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果我们把二郡的精锐兵力聚集在一起,与刘公军队合力,破除邯郸轻而易举,这可是送上门的功劳啊。”
彭宠未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府上官员大多都想投奔王郎,他作为太守,也不好逆了大家意愿。吴汉闻此,知道劝说无用,便自行辞别,离开渔阳。
出城路上,他偶遇了一个书生,遂心生出现一计,委托书生帮他撰写一份信件,署名为刘秀,显然,吴汉想利用刘秀之名,威利并施。书写完毕后,吴汉回到渔阳信件交到彭宠手中。看完书信后,彭宠迫于压力,只得带着渔阳、上谷两郡归降刘秀。
吴汉归顺后,被刘秀封为偏将军,职位虽然不高,但有着很多的表现机会。为了能立下战功,受到提拔,吴汉将目光瞄向了邯郸的王郎军队。凭借着杀伐果断、作战勇猛,吴汉很快率军击败了王郎的军队,夺取邯郸。而后,又在幽州以二十人兵力,斩杀幽州牧苗曾,将其兵马粮草悉数搜刮。
并且,在其凌厉之势下,幽州各郡相继归降。
王郎军队覆灭后,邯郸一时成了空城,更始帝刘玄第一时间派出谢躬带领数万大军驻守邺城。并且,对外宣称是帮刘秀围剿农民军,实际上是为了监视刘秀,同时,也是为了吞掉邯郸。刘秀自然看出刘玄的用意,但他并没有点破,反而甚是欣喜。如今他处境不是很好,正面有青犊农民军,后方有尤来军的夹击。
此刻,谢躬率军驻守邺城,帮自己挡住了尤来军,无异于雪中送炭。谢躬并不知道自己已成了别人的挡刀板,还在思索着如何在邯郸大捞一笔。
另一边,刘秀军队对农民军实施强势打击,实力悬殊下,很快有些抵抗不住。当时的尤来军与农民军关系很好,眼见农民军危机,尤来军为了支援借道,疯狂攻击邺城。谢躬完全没有准备,被打惊慌失措。当好不容易组织起进攻的时候,谢躬却不知道自己身边的守将早已被吴汉买通。之后,在他与尤来军大战的时候,守将将其生擒送到了吴汉手里,被当众斩杀。
攻陷邯郸、斩杀王郎苗曾,如今又用计轻松杀掉谢躬,吴汉的一系列夺目表现都被刘秀看在眼中,他逐渐对这个小小的偏将军刮目相看,同时,对吴汉更加重视,让其多次指挥军队南征北战。而吴汉也是颇为争气,多次大败农民军队,俘虏不少将士。为了让这些人为刘秀效命,吴汉将他们收编训练,很快成为刘秀军队的主力。
在吴汉与众多将领的征战杀伐之下,各地的农民军势力逐渐被剿灭,刘秀军队彻底控制了整个山东。这个时候,刘秀又交给了吴汉一个艰巨任务——打下关中梁王。
梁王刘永,势力盘踞在关中地区,只手遮天。且其在睢阳地区经营多年,根深牢固,麾下更是有周建等勇猛名将。论实力,刘秀军队还是弱于梁王的,因此,吴汉如若想要拿下这里,必然是一场极其艰苦残酷的战斗。
两军交战的第一天,吴汉不慎从马上坠落,膝部受伤。有士兵劝他回营休息,但是,却被吴汉毅然拒绝。他知道两军对战,士气尤为重要。如若刚开战,作为主帅的他受伤退下前线,那将是对损耗士气,影响战斗。因此,他拖着残腿,忍着疼痛一瘸一拐走到三军阵前,气势凌厉。
之后,众将士看到此场景,皆是内心振奋,士气大涨。
这一战,吴汉深知对方实力之强悍,有周建、苏茂等大将坐阵,绝不可硬拼。为此,他特意将阵型调换,以防御阵型对阵。双方交战开始,吴汉命令将士抵抗住对方攻势,待敌军势弱,迅速组织精锐军队进行反击。最后,吴汉凭借着冷静的分析与出色的指挥,大破梁王军队,将刘永擒杀,夺取关中。
吴汉并未就此停手,而是乘胜出击,一举灭掉了关中的军阀董宪,彻底控制了整个关中。
建武八年,陇右隗嚣起兵造反,刘秀率军进行征讨,吴汉随其左右。最后隗嚣不敌,被刘秀军队堵于西城之地。为了能使隗嚣投降,刘秀下令关中各地兵士封禁西城、断绝城内供给,对其进行围困。随着封城日久,刘秀只得先行东去。
临走前,他曾着嘱托吴汉:“参与围城的士兵除了咱们军队,其他都是各个郡县的甲卒。由于人数众多,粮食消耗很大,再加上时间增长,那些甲卒早已各生心思。一旦他们逃跑,势必会造成其他甲卒效仿,到时军心出现动摇,很容易被隗嚣钻了空子。为防生变,你应该尽快将郡县甲卒遣散。”
吴汉虽然听进去了,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认为围城自然是人数越多越好,只待时机成熟,那西城自然不攻而破。然而,还未等到城破,吴汉军队率先出现了粮食短缺,许多围城士兵吃不上饭。那些被喊来围城的甲卒本来就不愿意来此,如今动摇之下,纷纷伺机逃跑。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士兵争相踩踏逃亡,西城内的隗嚣趁机进行反击,配合赶来的蜀军,大败吴汉军队,吴汉侥幸逃走。
建武十一年,吴汉带领麾下二将岑彭、来歙,率领六万大军,进入蜀地讨伐公孙述。原本是计划岑彭攻打荆州方向,来歙攻打陕西方向。奈何二将刚到蜀地就被暗杀,吴汉只得负责指挥全局。进入蜀地第二年,吴汉率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鱼腹津,斩杀蜀军无数。而后向北行军,围剿武阳,斩杀多名大将,目标直向成都。
刘秀一直关注着战局形势,他很清楚的明白,虽然吴汉势不可挡,但是,成都地势陡峭,易守难攻,必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加之,成都城内还有十多万的军队,绝对不适合攻打。因此,刘秀下令,命吴汉率领军队驻守广都,等待公孙述主动出击。如若对方不出,只需要切断敌人补给线,耐心等地。待成都城内粮草告急,公孙述定然会有所行动。
但经历过上次围城失败,吴汉迫切想要用一场大胜来挽回颜面。因此,他没有遵从刘秀的命令,率领着两万军队深入敌后,想要出奇制胜拿下成都。要命的是,他们并不熟悉成都地形,进入了一处平原地带,那里地势平坦,没有屏障可靠。只能临江扎营,守在江北地区。刘尚恰好在江南地区,二者相距不过二十里,靠浮桥联络信息。
当刘秀得知吴汉率军驻守江北时,面色大变。遂拟急诏:“为何我的每次嘱托你都置之不顾?现在你孤军深入江北,与刘尚分兵设营于两岸。一旦敌人出兵将你牵制,另一侧主力去攻打刘尚,那刘尚必然会战败。刘尚一败,敌人前后夹击将你困于江北,你处境必危!现在速速听我命令,率军撤回广都。”
然而,刘秀的诏书还未到达,公孙述已经看到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当即派出谢丰、袁吉率领数十万军队赶到江北,围困住吴汉,另一只军队则前往江南攻打刘尚。两个孤军被分别包围,一时不能自顾。
由于围困吴汉的敌军高达数十万之多,兵力悬殊之下,他终于意识到强烈的危机。为了逆转颓势,吴汉心生一计。第二天,谢丰、袁吉率军来到吴汉军营外面叫阵,可是整个军营无一人出现。到了第三天、第四天亦是如此。公孙述认为定然是吴汉劣势之下不敢交战,选择坚守不出,由此,他慢慢放松了戒备。
第四天深夜,吴汉突然率领军队拔营南行,与刘尚军队汇合。谢丰等人发现后,急忙追去。之后被吴汉、刘尚合力斩杀。至此,吴汉摆脱困境,率军退回广都,稍作修养之后。其再次率军与公孙述军队交战,充分准备之下,吴汉每战皆胜,大败公孙述军队,一路打到成都城下。
最后,道尽途穷的公孙述只能作拼杀一搏,率领最后人马出城作战,然而,不敌吴汉军队,重伤而亡,次日,公孙述麾下将领开城打开城门,选择投降。
至此,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被吴汉铲除,乱世终结。
终结的乱世,未结的武勋。尽管乱世已平,但是,吴汉的征伐并未结束。建武十三年,他率领大军平定蜀地,而后北上痛击匈奴。建武十八年,东汉爆发起义,领头者是蜀郡守将史歆,于成都起义。而后宕渠杨伟、朐忍徐容起兵响应,迅速席卷全国。
刘秀了解到这个史歆曾经为岑彭手下的将士,颇具军事才能,因此,他直接派出吴汉对史歆进行围剿。尽管史歆精通军事,但是,作为后辈的他仍然不是吴汉的对手。随着成都被攻破,史歆死在吴汉手里。至此,吴汉的戎马一生也至此结束。
回顾其一生,可谓是战功赫赫,哪怕偶尔败绩,亦不影响他对东汉的贡献。河北、山西以及蜀地的平定,皆是出自吴汉之功,此等战绩哪怕比之李靖、徐达等人都不遑多让。
如此居功至伟,在云台上却仅排第二,笔者想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吴汉只是将才而非帅才,有勇谋之才却无洞察全局之能,这就是他与刘秀的差别。可以说,吴汉性格好强、每次出征,刘秀都放心不下。诸将见战阵不利,有的便惶恐畏惧,失去斗志。而吴汉意气如常,正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后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另一方面,吴汉曾经多次无视刘秀的命令,想必已使得刘秀心生不满。自古以来,握有军权的将领便是君主眼中的隐患,如若再像吴汉一般违逆命令,想必早已被杀之后快。
好在,刘秀算得上历史上颇为仁义的开国君王,并没有对吴汉动手,反而在其逝世后,追封谥号忠侯,并且,效法大将军霍光的丧礼,发北军五校、兵车、甲士为其送葬,是其幸也。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龙兴乡吴老庄村是东汉大司马吴汉故里和吴汉墓所在地,现存有吴汉墓、娘娘庙、大王庙、鼓石、练兵场、义马冢、七十二眼井等不少汉文化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