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本想御驾亲征,没想到却损失50万精锐,明朝由此由盛转衰

2020年08月02日10:24:12

古代大一统皇朝长则数百年,短不过十余年,覆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一都有一场大战的惨胜或惨败造成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下降,进而使得王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有的能苟延残喘一时,甚至回光返照一下,但也不复盛况。

秦末巨鹿之战秦军瓦解,西汉征讨匈奴国内空虚,东汉黄巾起义四方割据,西晋八王之乱后三百年国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玄宗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

而今天要说的则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一战——土木堡之变。

首先介绍一下战役双方。

明英宗(图)

大明:英宗朱祁镇。当时22岁(1449年),先祖永乐大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的余威犹在,三大营兵精马壮,可堪大用。年轻的朱祁镇热血澎湃,渴望效法先祖,亲征塞外,令四夷胆寒,立不世之功。

瓦刺:绰罗斯·也先。继承父位的也先同样雄心壮志,从被蒙古边缘地区开始,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势力到达朝鲜北境,实际上朝鲜已经在瑟瑟发抖,没有掣肘之忧的也先把目光投向了世仇大明。

战役过程: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两千余人来北京朝贡,但诈称三千人,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也先故意制造衅端。

瓦刺进军路线(图)

于是在七月,也先统率蒙古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分别进攻辽东;甘州(甘肃张掖);自己坐镇中路,分为两支,一支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但太监有权往往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王振甚至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他见皇帝年轻气盛,尊崇先皇朱棣。心中有了打算,想借此机会再插一把手进军中,让自己的地位牢不可摇。

于是极力煽动英宗御驾亲征,想英宗之前几任皇帝,朱元璋朱棣不必说,战场开国之君。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过十个月,但也曾在靖难之役中守过北京城,父亲宣宗朱瞻基,年轻时就随朱棣远征蒙古,可以说先祖们都是马上皇帝,沙场名宿。

朱祁镇放现在也不过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热血青年,自然受不住这样的煽动,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朱祁镇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最终决定——御驾亲征!并且一切军政要务皆由王振专断!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王振哪里懂行军打仗的要务,50万大军出动,竟然军粮都没有准备充足,走在路上都是人心思动,兵无战意。

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还没见到瓦刺军,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北撤了,但其中必定有诈。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坚持北进。行军没多久,遭遇瓦刺埋伏,听到前方惨败,王振惊慌不已,下令撤退。

明军撤退路线(图)

王振小人心理,想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竟然带着英宗往蔚州,但走了一段路,又怕大军毁了他在家乡买的大片田地,于是又往宣府行军。行军路线拖沓屡变,使得士兵疲惫,士气极低,并且在宣府被瓦刺给追上了,三万明军精锐骑兵断后全军覆灭!

1449年8月13日,大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紧随其后。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加速逃到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如惊弓之鸟般的王振死也不肯。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土木堡,这个不起眼的名字,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注定在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

8月14日,瓦刺军包围土木堡。为了减少己方伤亡,也先假意求和,并后撤军队。明英宗深信不疑,毕竟手下将士尚多,瓦刺无非是想要钱粮,于是同意议和,王振下令拔营至河流旁。

明军三大营(图)

但数十万大军早就饥渴难耐,争相往水源处跑,阵营大乱,缺乏纪律,又没有骑兵掩护的步兵和待宰羔羊没什么区别。

瓦刺军乘机出击,一战而定...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小官员也死伤殆尽,英宗被俘,王振被愤怒的将士用铁锤砸死...但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回天了。

后续影响:

1,失去追随朱棣五征蒙古的明军精锐,火器技术断层,明朝战略由攻转守,再无力远征,明朝进入中期阶段。

2,开国、靖难武将勋贵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央没有武官代言,朱元璋朱棣用于制衡文官集团的手段失败,以后皇帝只能利用宦官制衡文官,并为大明后期埋下祸根。

3,英宗被瓦刺释放后引起诸多政变、皇储、正统问题大大削弱了中央处理国事的效率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