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大的情报机构,唐以来无数宦官最想掌控的一肥差部门

2020年08月01日02:14:25

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情报机构,唐始设枢密使,主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

藩镇割据

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扎。先具所得旨,关门下省审覆。面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惟以白纸录送,皆候报施行。其被御宝批旨者,即送门下省缴覆。应给诰者,关中书省命词。即事干大计,造作、支移军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军、三路沿边帅臣、太仆寺官,文臣换右职,仍同三省取旨。

这个机构刚开始设置的时候很美好的,但事情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发展,这个具体制度无论初设时的主观愿望多么良好,其最后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但由于宦官权力的恶性膨胀,由宦官兼领的枢密使权力也就超越了制度本身而能废君、弑君了。到五代,皇帝们为了改变宦官干政之弊,任用亲信加强中央集权,并让他们兼领节度,使之以分宰相之权,故而又出现枢密使权力凌驾于宰相之上,最后而犯阙称尊了。

宦官

唐末、五代枢密院权力的增长,除本身地位的特殊外,还得力于两种情况,一是唐末恶性膨胀的宦官政治,再是五代军阀割据的武官政治。唐末藩镇割据以来,谁有武力谁就有权,当枢密使与藩镇武力相结合时,就达到权力的高峰。朱全忠诛灭宦官,幻想改良政治,限武人权力,以文人为崇政使,使崇政院权力不如唐宦官兼枢密使后唐开始任用武人,兼领节度使,掌握藩镇,权力陡然扩张。

军队

后晋宰相兼枢密使,权力固然超过后梁,但枢密使多为文人,且又不兼节度使,加之当时又重用宦官,权力受到很大牵制。后汉郭威任枢密使,又兼领节度和宰相,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权力又达到空前的高峰。可见枢密使权力的大小与其掌握武力的大小成正比。

北宋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后,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改变了枢密兼宰相、节度使这一制度,规定文武分治,枢密院只管军事,且脱离实际指挥兵权的具体事务,它虽与宰相同为二府,但实际已降到副相的地位了。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而到了明代,朱元璋直接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