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能力堪比萧何,却因为这件事在军中失去威望

2020年07月21日07:08:36

邓禹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是东汉初年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被光武帝刘秀视为东汉之“萧何”,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定河北,平关中”,颇受信任,年仅二十四岁就受封为酂侯,官至大司徒。

但在班固的《后汉书》中有一句话,说邓禹“威损栒邑,兵散宜阳”,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邓禹“威损栒邑,兵散宜阳”对我们后人又有何启示呢?

“威损栒邑”发生公元25年,当时,赤眉军已经攻下长安,而邓禹则率部进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

在夏阳,邓禹的手下都劝他应趁机率部去攻打长安,邓禹却认为:自己的部众虽多,但真正能打战的太少,且无后援粮食。而赤眉军刚刚攻下长安,士气正盛,手中有钱有粮,“锋锐未可当”。

同时,邓禹对赤眉军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说赤眉军“盗贼群居”而无长远之谋划,虽然攻下长安,但日子一久,内部必定生乱,不会长期占据长安城。

因此,邓禹决定“休兵北道,就粮养士”,静待赤眉生变。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邓禹于是引军北至栒邑。

栒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咸阳市以北,古称豳,秦孝公时置栒邑县,秦、汉时期沿袭了这一称呼。

邓禹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这样一来,收复长安、平定关中的时间显然就要大大推后。

这是刘秀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给邓禹下了一道诏令,要求邓禹尽快收复长安。刘秀在诏令中说:"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意即让邓禹要抓住机会攻打长安,以获取长安官民的心。

但邓禹仍然坚持己见,自统主力去平定北地,另派军去攻打上郡诸县,而让将军冯愔、宗歆留守栒邑。

令邓禹始料未及的是,冯愔、宗歆二人在留守栒邑期间,却因争权而打了起来。结果冯愔不仅杀了宗歆,还率部去攻打邓禹。

邓禹无奈,派人问计于刘秀。刘秀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说是护军黄防。刘秀推断冯愔与黄防一定不能久和,于是派遣尚书宗广去招降黄防。

一个月后,黄防果然抓住冯愔,率领其部众归罪。冯愔到洛阳,刘秀赦免不杀。

因为这件事,邓禹在军中的威望严重受损,故班固在《后汉书》中才有邓禹“威损栒邑”之说。

邓禹之所以会“威损栒邑”,至简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赤眉军攻下长安后,邓禹采取了避其锋芒的策略。邓禹采取这一策略,固然有其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从军事角度上说也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邓禹的军事正确却是以政治正确为代价的。

当时的政治正确是什么?就是听从刘秀的指挥,率部攻打长安,以获取长安官民的心。

然而,邓禹却置这些政治正确于不顾,不听领导的意见而坚持己见,“休兵北道,就粮养士”。这不仅让军中的将士误认为邓禹“胆小如鼠”、“欺软怕硬”,从而有损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让一向对他期望颇高的长安官民和刘秀皇帝大失所望。

二、邓禹让冯愔与宗歆留守栒邑,结果造成了冯愔与宗歆争权内斗。这说明邓禹不善用人,至少在用人调度上出了问题。同时,冯愔与宗歆因争权而内斗,也说明了邓禹极有可能御下无方。

无论是用人调度还是御下能力,都是军中统帅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邓禹在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军中自然会被人低看一等,从而有损他在军中的威望。

三、在处理冯愔与宗歆内斗这件事上,邓禹很有可能拉偏架,处置不公。这一点,我们从后来冯愔被抓到洛阳却被刘秀免了死罪就可见一斑。如果冯愔有错,刘秀岂能容他?又怎会免其死罪?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邓禹在处理冯愔与宗歆内斗的事情上不太公平,所以才导致了冯愔带兵去攻打邓禹。刘秀知道冯愔无错,邓禹有过,故免了冯愔一死。

总之,邓禹不听领导正确的意见,终于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威损栒邑”。所幸邓禹遇到的是较为开明的君主刘秀,否则,单凭他这次不听指挥的糟糕表现,只怕也要前途尽毁了。

而从邓禹“威损栒邑”这件事来看,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统帅或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识人、用人,处事公平,考虑问题还要尽量周全,要顾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得失,在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时,既要采取正确的手段和策略,也要考虑此手段和策略所造成的其他影响,不能仅仅以战胜对手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