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勇武过人,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诬谋反被夷三族

2020年07月29日13:03:54

建兴六年(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兵出祁山,开始克复中原的第一次北伐。北伐之初,蜀军进展顺利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但之后因错用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蜀军主力溃败,第一次北伐失败。在这次北伐中,蜀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袭之计“,即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之计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夺得关中的绝好时机。

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后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这也是刘备选择由魏延镇守此地的原因。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依然镇守汉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说到魏延投诚于刘备时,当时身为军师的诸葛亮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此人决不可用,让刘备杀掉他。但小说始终是小说,史书中没有丝毫记载这样的情节,从刘备让其镇守战略要地汉中十余年的决定中可以看出,他对魏延始终是十分信任的。但魏延的性格特点也为他之后身首异处悲惨结局提早埋下了伏笔。《三国志》中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说的就是魏延作战勇猛过人又得士卒拥戴,独挡一面又位高权重,但为人高傲自大脾气不好,与蜀汉的同事们关系并不怎么好。这种性格或许是天生的,但很容易得罪人,估计和他结仇结怨的也不在少数,时任参军的杨仪就是其中一个,他看不起魏延这样的人。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自此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即以精兵出子午谷快速攻下长安),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魏延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而杨仪此时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负责大军的行军事宜和筹措粮草(杨仪的性格也是骄傲自负,心眼小)。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这两人之间的仇恨可谓是日盛一日,诸葛亮和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皆不听。在数次北伐中,魏延战功卓著,曾大败魏将郭淮、张郃,以功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在彼时蜀汉无大将的局面下,魏延俨然成了蜀军的柱石,再加上高官显爵,其志愈骄。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回,令魏延断后。此时身为先锋的魏延却大怒道:”丞相虽然身亡,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就这样两人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一时难辨真假。而朝中的董允、蒋琬等朝臣都更相信杨仪,蜀军之中王平等将领也坚决拥护军师的左右手杨仪而率军退回,魏延众军皆散。魏延一看大事不妙,与其子数人逃亡,但被马岱率军追上,斩杀。杨仪用脚踏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以谋反之罪诛灭魏延三族。魏延死后仅仅一年,杨仪就因怨望于上而获罪,被废为平民并流放汉嘉,到了流放地,这哥们依然改不了嘴碎的毛病,再次上书诽谤朝廷,最后被逼自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