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后窦氏,以戴罪之身入宫,未得皇帝宠幸,却终得太后之位,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窦氏原本浑源名门大户人家,但因家族犯下大罪,丈夫的家族男丁尽诛,自己和两个女儿被掠入皇宫当奴仆。此时她的人生本应毫无希望。
从大家闺秀一下子成为奴仆下人,终日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还不免被太监、宫女羞辱使唤,对一般人来说,要么不堪其辱,一了百了,要么浑浑噩噩,同流合污。
但她却用自己强大的内心,抵挡住了外界的黑暗,她用自己的善良倔强的对抗着这个世界,身处黑暗的她不放弃每个能给他人带来光明的机会。
她对身边的奴仆好,像对待亲人一样安慰她们的伤痛;
她对来往的宫女好,像对待女儿一样倾听她们思乡的诉说;
她对刻薄的太监好,像对待犯错的孩子一样以德报怨冰释他们尖厉的心。
也有人劝她说这样没用,即使你在这个冰冷的宫殿里温暖了他们,但当出现一次失职,他们为了避免责任会像被暖醒的蛇一样反咬一口。
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着。
幸好,她等来的不是一次失职,而是一次召见。
她“操行纯备,进退以礼”的名声传到了魏明元帝拓跋嗣的耳中,拓跋嗣破例召见了窦氏,当身边人不断建议她要说什么不要说什么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微笑着说:“俱以实情,坦以真性即可”。
果然,她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谈吐有度的气场博得皇帝认可,正巧太子缺少一个保姆,这个职位对窦氏来说太合适不过了。而这个太子,就是北征柔然,消灭胡夏,统一中国北方的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
此时的拓跋焘年满12岁,刚刚经历了生母杜贵嫔的去世。面对这个经历了极大悲痛的孩子,天性仁厚的窦氏,将他视如己出,悉心照顾起居,认真培养教育,对拓跋焘的成长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年后,拓跋焘即位,即位后第二年就动议册封窦氏为皇太后,一时间朝堂上下一片哗然,有大臣不断以“罪妇岂可为国之贵胄”来劝奏皇帝,而拓跋焘一意而行,最后封窦氏为保太后。
虽然封后一事拓跋焘力排众议,但群臣非议之言仍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还心怀“及帝崩,即废后”的打算,对此,窦太后始终不理不睬,安心若素的照料辅佐皇帝。
然而,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还是她自己。
公元435年,柔然可汗乘拓跋焘率兵出征凉州之际,向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发起猛烈进攻,数倍于守军的军队攻至城外最后一处屏障——吐颓山。
平城官兵惊慌失措,人心大乱,守将穆寿请求保太后赶快带上太子到南山避难。但她却厉声呵斥穆寿,并指出“柔然此来,定是乘我都城空虚,但其备必不足,其势必不久”,说罢手持战刀下达作战命令,令司空长孙道生、征北大将军张黎带兵火速到吐颓山御敌,又令紧闭城门,全城备战,皇室一族誓与城在。
这样一来,北魏军民立即就有了主心骨,兵士莫不奋勇杀敌,最终以少击众死守吐颓山。柔然也如太后所料,军备不足,突袭未果,不久就主动退军。
此战胜利,使柔然不敢再深入侵扰北魏,也避免了拓跋焘回师平城被北凉、柔然夹击的战略危局,可谓是挽救了北魏王朝。
经此一战,窦太后成功的赢得了人民的爱戴,朝野上下再无反对声音,“尊为皇太后,封其弟为辽东王。”彻底完成了从女囚到皇太后的转变。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能够做到从女囚到皇太后的角色转变实为难得,而窦氏的成功,有运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身不忘初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她从宫闱之中走出并非依靠自身的美色和攀附权势的男人,而是靠着她在黑暗之中永葆的善良和本真,以德报怨,以曲报直。
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本性,这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用自己的善良去温暖帮助他人,这是最好的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