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明成祖朱棣第2次征讨蒙古的期间,京城里由太子朱高炽全面主持工作,史书上说太子儒善、聪敏,政令切合实际而且行之有效,难得的是,太子谦虚,善于纳谏,他推行的利民政策非常符合臣民们对于圣明君主的全部期望。作为当时的东宫洗马,杨溥负责撰写敕令,上传下达,更够跟随这位贤明皇子,他无疑是心满意足的。但是,跟古今所有为争皇权,骨肉厮杀的套路一样,随着太子越来越得到臣民的认可和爱戴,事迹不断传到前线,加上两位野心勃勃的弟弟不断的造谣、中伤,于是老皇帝相信了谣言,首先遭殃的是杨溥这些贴身秘书、东宫工作人员。
被捕的那一天傍晚,42岁的杨溥签好了最后一张票拟,交接好了当晚值班任务,想起小儿子早上吵闹着着要吃豌豆黄点心,他盘算着顺便给妻子带些酱肉小菜,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家里孩子们的笑闹声,灯下老婆收拾饭菜的身影,能让紧张戒备的一天瞬间变得温暖舒适。当东宫的绿树红墙藏到了黑暗里,夕阳用舌头卷尽了最后一丝金黄,消失在了1414年9月的秋日里,消失在了詹事府通往御花园的小圆拱门后面,消失在了一直等待捕猎他的锦衣卫头头纪纲手里,从这天起,杨溥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无罪名的牢狱生活。
北京的冬天在阴暗的诏狱里面悄悄变得恐怖而且狰狞,刚开始,被关进来的东宫官员们被频繁的问话,但没有人受到刑讯,即使这样,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们,根本抵不过诏狱的寒冷、饭菜的短缺,和皇帝随时可能下达的赐死的诏令,在饥饿、寒冷和恐惧之下,不断有人死去。
同样恐怖而且狰狞的还有太子的处境,由于老皇帝的猜忌,太子在监国时期颁布的很多敕令被废除,幸亏皇帝的老战友们力保,皇帝派来刺探秘密的大臣也为太子说了不少好话,加上太子始终如一的恭谨、诚恳,所以太子之位暂时得到保全。但是,东宫上下如同寒夜里受到惊吓的小鸟,颤颤巍巍的等待着下一次的怀疑与打击,根本无力保护这些诏狱里的落难臣子。
杨溥的妻子从家里搜刮尽了所有的古玩和首饰,才换来了几顿像样的饭菜,换来了送给诏狱看守的贿赂,妻子和4个儿子已经一无所有,再也无法接济狱中的杨溥,史书上说,这段时间里,杨溥的伙食一度断绝,加上皇帝的心思阴晴不定,极有可能像几年前大才子解缙一样,在诏狱的暗夜里被偷偷杀死。
杨溥每天想的最多的不是前程、官位,而是妻子和孩子是否能够得到照顾和救济,湖北老家的亲人是否被牵连,万一,万一东宫那边忘了这些受难的臣子怎么办?如果早知道仕途这么险恶,当年应该留在石首当个普通百姓,起码一家人还能团圆幸福的在一起。巨大的恐惧和压力带来了失眠和梦游,诏狱的看守在每晚的巡逻中发现,杨溥踮着脚尖,以虚弱的步子,慢慢的原地转圈,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鬼魂在游荡,即使听见看守的呵斥和咒骂,也没有反应,就这样直到天明。
入狱的第二年,也许是妻子的贿赂起了作用,锦衣卫那边破例允许家人送来了书籍,从《大学》《中庸》《论语》,到《三国志通俗演义》、《新五代史平话》等小说,杨溥都视若珍宝,终日捧卷苦读,小小的牢房里面书籍堆积成山。一起入狱的东宫同事们已经死亡殆尽,人生再也无力翻盘,而杨溥却将经史子集读尽,挨过了人生中最不可能挨过的苦难时光。据说皇帝曾经问过杨溥等人在监狱里的情况,幸运的是,掌管诏狱的纪纲诚实回奏,皇帝显然非常满意这个答案。这时候,立储之争已定,意欲夺位的阴谋家弟弟被打发到了山东就任藩王,太子之位得以稳固,太子每天都恭谨的向垂老的父亲请安问候,他始终如一的诚恳打动了君王那颗猜忌暴虐的圣心。
后人说,老皇帝不杀杨溥,是看中他的才学和品格,留下他辅佐太子。但我想,当时大局已定,太子地位已经稳固,杨溥死与不死已经不重要了,而且他就是个写材料的,皇帝杀一个写材料的干嘛?再说,狱中读书证明心气和顺,和顺就不会诋毁君父,就不会重算旧账。总之,杨溥诏狱小屋里活了下来,熬到了皇帝驾崩,几乎在第二月中旬,新皇一纸诏书赦免,在仁宗、宣宗两代皇帝扶持下,平步青云,三年升任一品大学士,皇帝给了他应有的补偿和荣光。
亲爱的,命运是残酷且不讲道理的,你越想要什么,越渴望得到什么,它就越不给你,直到你被折磨的血肉模糊,被打磨的强韧无比,它才笑着扔回你怀里。十年前,我用“即使深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你,请你一定要等到春风拂面,花红柳绿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