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为什么能打败不可一世的匈奴?

2020年07月29日12:21:55

首先必须说,这个军功章,不止记在汉宣帝君臣身上,更是自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爆发后,几代汉朝军民浴血奋战的成果。

只要看看汉宣帝即位初期,匈奴那边的状况,就知道此时的汉宣帝,迎来了多好的历史契机——简直是前人打出来的“大馅饼”。

虽然由于汉武帝晚年的战略用人失当,匈奴也曾在几次大战里狠咬汉军几口,甚至连汉武帝的大舅子李广利也被抓了俘虏。但汉匈双方的强弱态势非但没有扭转,反而进一步拉大。汉武帝死后的几年里,匈奴对汉朝发起的多次侵扰反扑,不但根本啃不动汉军的边塞堡垒,而且只要被汉军逮住,就是迎头暴打。典型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两万匈奴兵入寇,反而一头扎进汉军口袋,九千多人被杀,带兵的瓯脱王都被抓了俘虏。

此时的汉朝,虽然经历了汉武帝晚年时的几次出塞作战失败,但边境上稳固的预警体系已经建成,外加数量充足的机动骑兵军团,只要匈奴人敢来,就是一脚踩进坑里,有来无回是常事。西汉文景之治时代那种匈奴人动辄长驱入寇,轻松劫掠一片的“好日子”,彻底不复返了。

所以,在公元前74年汉宣帝刘询登基时,他面对的不再是当年汉武帝登基初时,那个雄霸草原的凶残匈奴,而是一个内乱不休,乖乖冲着汉朝夹起尾巴的“老实”匈奴。解决匈奴问题的战略主动权,已经牢牢在手。

但千万别以为,此时元气大伤的匈奴已经毫无威胁。别看被汉朝教训过千百遍,脑袋里却依然憋着坏,趁着汉宣帝初登基,更是钻起了空子,汉宣帝在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匈奴人就冲着西域的乌孙国大兵压境——惹不起汉朝?我就先惹惹你汉朝的西域属国乌孙!先吞了乌孙恢复元气,然后再和你汉朝算账。可这精明算盘,却是到底找错了人——汉宣帝刘询。

比起这大好形势来,这一条,才是汉宣帝击败匈奴的最重要原因:历史上无比低调的汉宣帝,却是一个能力卓越的政治家,特别是军事眼光与战略手腕,即使放在两汉四百年的帝王中间,也是绝对的翘楚。

当公元前72年,匈奴进犯乌孙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恰如匈奴预料的一样,西汉朝堂上一片反战声,理由也冠冕堂皇:乌孙离的太远,大军出动师老兵疲。但出乎匈奴预料的是,别管朝堂上吵翻天,汉宣帝却力排众议:汉朝使者常惠紧急奔赴乌孙,动员乌孙国五万大军紧急迎战。而汉朝十六万精锐也五路齐发,不惜一切代价,要和匈奴拼力一战!

如此凶猛阵仗,叫气势汹汹的匈奴人顿时吓腿软,汉军还没杀到,各路匈奴军就撒腿跑光。五路大军一路碾压五个月,也仅仅只斩杀了千余匈奴兵。但匈奴更想不到的是,他们躲过了汉宣帝明面上的攻击,却到底没躲过一记冷拳:汉宣帝派到乌孙的使者常惠抓住战机,指挥乌孙军队发起对匈奴突袭,意外端了匈奴右谷蠡王王庭,斩杀俘虏匈奴军四万多人。这位曾经与大英雄苏武一道被囚匈奴的汉使,打出了一场逆天的胜利。

而不同于那些安于现状的帝王,汉宣帝接下来的动作,却也更加务实:从公元前68年起,汉宣帝就命令在西域屯田的汉军名将郑吉,以一千五百屯垦汉军加上万西域属国军队的规模,发起与匈奴的西域争夺战。历经八年浴血苦战,终于令天山南北尽数臣服于汉朝,匈奴日逐王狼狈向汉朝投诚。新设的汉朝西域都护府,将广袤西域大地纳入中华版图。

比起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血战匈奴的波澜壮阔来,汉宣帝这一番看上去十分低调的开疆拓土,却彰显了另一种大国战略智慧:以软硬兼施的手腕,步步为营的策略,最小的战争成本夺取最大的战略目标。登基后不到十年的汉宣帝,就以这炉火纯青的智慧,怼的匈奴近乎吐血。

“怼”到公元前60年,不知自己几两肉的匈奴虚闾权渠单于亲率大军逼迫汉朝边境,豪言要狠打一把。不料汉军名将赵充国摆开阵势,竟吓得匈奴军不敢前进。虚闾权渠单于干扯了几嗓子后慌慌张撤退,事后竟连羞带气死掉。这之后几位匈奴王爷画地为牢,为抢单于位杀得天昏地暗,没几年竟“杀”出来五个单于。早就不停被汉朝大放血的匈奴,这下更是四分五裂。

如此热闹,叫连好些昔日反对讨伐匈奴的西汉大臣们,这下也兴奋得似打鸡血,不停高呼出兵匈奴,彻底把匈奴抹了。可怼了多年匈奴的汉宣帝,却是轻松摆摆手:既然这样了,何必又要兴师动众出兵?军事压迫加招降不就得了?

于是,汉匈边境上奇特的景象又发生了,五个匈奴单于杀得昏天黑地,打够了的部下们,纷纷窜到汉朝边境来投降。待到匈奴呼韩邪单于把持了大权后,才发现伤亡惨重的自己,已经要成了汉军案板上的弱肉,这位大美女王昭君未来的丈夫总算识趣,一跺脚隔空喊话:别打啦,我来长安投降啦!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正式来到长安,向汉宣帝俯首称臣,这个引得长安城百姓万人空巷的盛世,骄傲的定格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从公元前133年马邑山诱敌战前,历经几代男儿八十二年的浴血牺牲,西汉王朝终于取得了这场卫国战争的胜利!百年国耻,此刻洗雪。

而继承了几代帝王的心血成果,更以睿智的战略智慧,波澜不惊拿下胜利的汉宣帝,同样毫无争议,堪称比肩卫青霍去病的中华民族英雄。他的大国战略智慧,哪怕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灼灼生辉,当得起后人的敬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