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鏖战五年,为什么最后是朱元璋称帝了?

2020年07月25日12:59:44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加冕吴王称号。当时的民众为了区别两人,把在东边称王的张士诚为东吴王,而称朱元璋为西吴王。

当然,朱元璋称了王也不忘本。一是信誓旦旦地公然表示,他只是小明王的一个属臣。二是改章立制地建立百司官属——中书省,设立了浙江、江西、湖广、江淮等行中书省。三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分封。封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四是对军队进行了重新编制。改翼为卫,废除了各翼统军的帅府,设立了武德、龙骧等17个卫亲军指挥使司。

做完这一切后,朱元璋没有闲着,马上把战略的目光停留在了另一只饿狼身上,张士诚成了朱元璋接下来要征服的对象。

其实就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十回合、历时五年多的PK里,张士诚过的日子可以用“神仙”二字来形容。这其中,张士诚有数次可以一举击溃朱元璋的机会,但他都错失了。一是,朱陈大战刚拉开序幕时,陈友谅主动要求跟他结为儿女亲家。但儿子张仁在迎亲的途中被朱元璋“绑架”后,张士诚似乎吓破了胆,一方面主动和陈友谅划分了阶级界线,另一方面对朱元璋进行百般怀柔,目的不言而喻,希望朱元璋能不伤毫发地归还自己的儿子。然而,朱元璋那是啥人,当初抓住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后,宁肯牺牲自己手下一员虎将也不放回张士德。此时抓住了张士诚的儿子,自然不会轻易放手。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你越不放手,别人越不能松手。也正因为这样,在随后朱元璋和陈友谅PK大战中,张士诚面对朱元璋的空门却无动于衷。不知情的人说张士诚胆小如鼠,害怕冒险,才不敢去拔朱元璋这只老虎的牙。然而,其实张士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儿子张仁在朱元璋手上,投鼠忌器之下,他哪还敢轻举妄动。

躲在元朝怀抱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张士诚直到小明王的大举北伐被元军彻底打败,他这才选择了“灵蛇出洞”来安丰捡胜利的果实。然而,张士诚不会料到,朱元璋居然还会忙里偷闲,就在和陈友谅大战的空隙,来了安丰一趟,并且成功把小明王救走,致使张士诚落得个赔了小明王又折兵的下场。

总而言之,朱陈争霸的五年,是张士诚虚度了的五年。五年里除了长了记性外,一事无成;五年里除了添了岁月的痕迹外,醉生梦死;五年里除了从元朝那里骗得财物外,一无所获。五年后,张士诚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五年张士诚还是在原地踏步,而他的对手朱元璋却大步向前。五年一个轮回,蓦然回首,对手还是那个对手,但实力却早已大相径庭。五年前,多半是张士诚主动进攻朱元璋;五年后,攻守逆转,换成朱元璋讨伐张士诚了。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也就是在彻底征服陈友谅的第二年,朱元璋大举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欠下的帐终于该是到了要偿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