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把朝鲜打服的不是隋炀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2020年07月19日11:43:57

cháoxiǎn半岛的事情有那么难讲清楚吗?那就先从从荆轲刺秦王说起吧。

从荆轲到张良,居然隐藏着一段南北朝鲜的发展简史

当年,荆轲刺秦王失败以后,秦国马上大举报复,大将王翦率大军攻打燕国。太子丹率燕军迎敌于易水河。结果燕军败了。之后燕国节节败退,太子丹保着燕王喜从蓟城(今北京)逃到了平壤,在平壤重建了国都。

秦军不依不饶继续追击,并且扬言只要交出太子丹,就放燕国一条生路。

燕王喜谎称找太子丹商量对策,用酒将其灌醉并缢死,然后砍下头颅。时值五月,忽然天上飞雪,人们都说是太子丹怨气凝结所至。燕王将太子丹的首级送给了秦军。

秦国目的达到,又因五月飞雪,军中许多人生病。秦军于是暂时班师回朝了。

至此,燕王喜暂时在平壤安顿下来。这个时候,平壤还是辽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汉城了。

说起汉城,还真就是跟韩国有着莫大的关系。这里说的韩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

当年,韩国是最先被秦国吞并的国家。

有人认为,这个国家被吞并之后,以前的韩国人就全成了秦国人。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普通百姓还可以,但以前那些韩国的贵族们呢?他们怎么可能愿意甘居人下呢?可是,国家没了,要想不居人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这里。

于是,有大批的韩国人拉家带口背井离乡逃跑了。那么,他们去哪里了呢?他们是取道齐国的胶东半岛,走海路去了朝鲜半岛南端以及济州岛了。

当然,那时候的济州岛还不叫济州岛,它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沧海岛!

韩国人到了朝鲜半岛南端,基本上就是在汉江以南地区生存。

人多了,韩国人就与朝鲜半岛的原著民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

这些新的民族,既有原住民的特点,又带着韩国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马韩,辰韩、弁韩。

在当时,朝鲜半岛南端地区就有百十多个小国,而韩国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就有把国都定在汉城的,尽管当时的名字可能叫做汉阳。

这些在南部朝鲜的韩国人,还与被秦国吞并的韩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时候,一个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登场了。

他,就是张良。

张良是韩国人。

他的父亲、祖父都是韩国的相国。本来,张良也应该继承这个位置的。可还没等他继承呢,秦国把韩国灭了。

张良很郁闷啊。于是,他准备刺杀秦始皇。

前面已经有了荆轲刺秦的先例。

当时的荆轲武功盖世,可也没有刺秦的把握,所以一直都在等待剑术天下第一的大侠盖聂。只是后来太子丹催得紧,荆轲没有办法,无奈之下才与秦舞阳搭伙,结果果然是失败了。

那么张良接过来刺秦的任务后,他首先也要找一个好帮手。他要找就找自己的熟人。

于是,张良想到了远在沧海岛(也就是现在的济州岛)的沧海君。

有人说沧海君是濊貊人,也有人说他是韩国遗老,至于名姓实在是无法考证了。但可以肯定地说,沧海君跟张良很熟,而且关系还相当不错。

张良在沧海岛跟沧海君经过周密的合计安排,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并且为大力士准备了一柄大铁锤。

后面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

一来是秦始皇太狡猾,二来也是天命所在命不该绝,所以张良刺秦也失败了。

幸运的是他自己逃跑了,不幸的是大力士当场被杀了。

那么之后,张良帮助刘邦去建立大汉朝了。而沧海岛与南部朝鲜的事情他也一直没有忘记。

汉武大帝时期的卫满朝鲜王朝与汉四郡

这个时候,秦朝已经灭亡了。

我们有必要回想一下,当时,秦国是在平壤灭的燕国,并杀死了燕王喜。虽然说燕国的政权没有了,但是燕国的残余力量还在。而今,秦国既然已经灭亡了,那么燕国人又准备闹独立了。

当时的燕王叫卢绾,他带着卫满造了刘邦的反。刘邦肯定要平叛,于是,燕王与卫满就逃跑了。后来,卫满投靠了朝鲜,并被当时的朝鲜王任命为博士。可是后来,卫满养精蓄锐之后,就又造了反。他带领部队攻下了平壤,赶走了以前的朝鲜王,自己自立为王,依然定都平壤。历史上把卫满建立的朝鲜政权成为卫氏朝鲜。

卫满政权建立初期,中国这边正是吕后与汉惠帝刘盈统治时期。这个时候的政权争夺正处于一个白热化状态。

因为吕后无暇顾及朝鲜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辽东郡太守与卫满通过谈判,同意让卫满成为大汉朝的外臣。其实就类似于藩属国。

那么卫满因为有了大汉朝做后盾,他又把势力向半岛南部扩张,吞并了许多的小国,这其中就包括三韩建立的一些政权。

在吕后与卫满统治期间,大汉朝与朝鲜倒也相安无事。

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都被卫满纳入了治下。

那么后来,卫满死了,他的孙子卫右渠即位了。

卫右渠就没有他爷爷那么稳重老成了,年轻气盛而且桀骜难驯。

最要命的是,卫右渠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拿大汉朝不当回事了。并时不时对大汉的藩属国真番国进行骚扰。

而这个时候的大汉,也进入了汉武大帝时代。

汉武帝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准备消灭卫右渠!

应当说,一个真正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有着开疆拓土的远大宏图。

汉武帝准备收拾卫右渠是相当有战略头脑的。

当时的真番国,其管辖区域就在南北汉江一代,其首都应该就在汉城。

在汉朝时候,南部朝鲜跟大汉的关系要比北部朝鲜强很多,这主要原因还是跟张良有关。

由于不堪被卫右渠骚扰,真番国的国王率领子民28万之众归顺了汉朝,汉武帝于是在南部朝鲜建立了沧海郡。

对待卫右渠,汉武帝来了一个先礼后兵。

先是派了一个叫涉何的大臣去说服卫右渠,告诉他应该改变对大汉的不友好政策。

卫右渠当然不听。

涉何很生气,结果他办了一件很不讲究的事情。在出境的时候,他顺便就把送他出境的朝鲜大臣给杀了。卫右渠非常恼怒,于是这个梁子算是结深了。

因为涉何后来就在辽东任职。卫右渠有一次突袭辽东,就把涉何给杀掉了。这可真惹恼了汉武帝。

大汉朝可是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传统。

就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5万,水陆两路同时进攻朝鲜。

简段截说,过程虽然曲折,但最终还是攻克了平壤,消灭了卫氏朝鲜。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了乐浪郡(郡治在平壤)、玄菟郡(郡治在咸兴)、真番郡(郡治在汉城)、临屯郡(郡治不详),史称汉四郡。

四郡并存的情况存在了大约二十多年,到公元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东部地区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西迁至高句丽县。

之后的东汉、曹魏与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与玄菟郡。

但这之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高句丽的崛起,给后汉三国以及西晋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他在三国中默默无闻:却是远征高句丽的第一人

提起高句丽,可真让帝王们头疼啊。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都砸锅卖铁远征过高句丽。

许多人说他们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啊。要知道,高句丽不是高丽,它大部分地盘都在辽东呢。

要问高句丽该不该打这个问题,就如同问,日本鬼子占领了东三省,东北军应不应该还击一样。

东汉末年,进入三国争霸时期了。

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中的英雄有多少啊?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再怎么排,都排不到这个人身上,他就是毌丘俭。

或许有人会问,毌丘俭是谁?好奇怪的名字呀。你吹的神乎其神的,我打三国游戏这么多年,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号呀。对,没听说过是有原因的。咱们先从曹操时代的魏国说起吧。

曹操有三首诗,《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就是出自《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龟虽寿》。

而观沧海的第一句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历来史学家们都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站在碣石山上,望大海。这个解释太不负责任了。沧海,它不是泛指大海,而是特指沧海岛,也就是张良时期沧海君统治的地方——现在的济州岛。

这首诗其实是展现了曹操要统一整个辽东恢复汉四郡的远大抱负。由于东吴和西蜀联合抗曹,让他的这个抱负至死都没有得到实现。

带着魏武帝的这个遗憾,魏国进入了曹丕时代了。

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要对手依然是诸葛亮领导的西蜀集团。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曾经六出祁山,拖住了魏国司马懿的精锐部队。

在魏国北方还有一个公孙渊,占据着辽东并自封为燕王。公孙渊利用中原三国大战之机,也想趁机吞并高句丽。高句丽为了自保就向魏国称臣。

公元234年,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至此,魏国总算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就在236年,毌丘俭领幽州刺史率兵征讨公孙渊。结果他被公孙渊打败了。次年,司马懿从蜀中前线回来,与毌丘俭一起联合进攻公孙渊,取得胜利。

由于没有了公孙渊的牵制,高句丽的势力迅速扩张,并开始进攻辽东,这对魏国的大后方形成了新的威胁。

于是,魏王决定派遣东征军。领军的依然是毌丘俭。

毌丘俭先后进行了两次东征高句丽的战争,消灭了其有生力量。

毋丘俭的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

他将当时魏国的势力范围一直扩大到现在俄罗斯的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全部划归乐浪、带方二郡。

高句丽被毌丘俭彻底打伤了元气。

在以后的几十年,高句丽都不敢再染指辽东。并一直对魏国和西晋称臣纳贡。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西晋结束。

后来出现了五胡乱中原,高句丽又开始反反复复。

五代十国结束后,隋文帝也曾经远征过高句丽,之后是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

到了唐朝,唐太宗、唐高宗时代,大将薛仁贵征东,于公元666年,高句丽终于灭亡。

那么在以后的朝鲜半岛上,就出现了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