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皇帝在位48年,但从万历15年开始,原本勤政的皇帝却开始不上朝并持续了30多年,很多人认为这就是20多年后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明朝的衰落并不是万历不上朝这么简单。
明朝的政治环境前期与后期有着巨大差异。在前期,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说一不二,各大臣的权限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后期这种格局却逐渐发生了逆转,文官团体的力量逐步上位,对皇权的压迫加大,一度出现群臣不办事,皇帝却拿他们没办法的局面。所以明朝的前期是君主发布施令,群臣照旨办差;后期是群臣提建议,君主照议拟旨。而这种格局的改变就起源于明朝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年号)14年,瓦剌大军进犯大同,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劝阻御驾亲征, 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朝廷大臣于谦力排众议,反对临阵迁都,用有限兵力力守京师,并和一些大臣私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是为代宗。后来英宗得以放回,回朝后的英宗遭到了代宗朱祁钰的软禁,直到代宗病危,英宗在前期死党的拥护下重新上台。这中间的一系列变化看似最后以英宗继续得以终续一朝而结束,但其中皇权明显的弱化了下去,功勋势力不再,原本被完全掌控的文官团体甚至尝到了自立新君的滋味,加在其身上的枷锁终于开始动摇。之后,文官团体的权利逐步扶摇直上,皇权被重重压制。各官员间只顾明枪暗斗,权利角逐,朝政腐败,国力渐衰,到了崇祯时,终于烂泥扶不上墙,立国200多年的王朝被起义军所灭。
可以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万历只是破罐子乱摔只更烂,崇祯却用心手捧也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