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一生忠心为国,战死沙场,后世流传的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

2020年07月31日17:37:46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大功臣,平生致力于安定国家的疆域,对于东汉的边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援英勇善战、忠心爱国,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令后人的钦佩,如今有不少成语的典故出自于马援的事迹。

  马援的典故有哪些

马援平生都在为国征战,涌现出了不少有关他的典故,包括善鉴名马、马伏波射潮、虮虱无依、画虎不成反类犬以及比较出名的马革裹尸、老当益壮、马援铜柱,其中很多都体现了马援尽忠报国的精神。

老当益壮的马援

老当益壮出自范晔所写的《后汉书·马援传》,形容一个人却拥有壮志。马援自小志向高远,到边郡去放牧,长大后当过郡督邮,丢官后依然从事放牧,却把积累的财富慷慨地送给好友与亲人。马援说:“大丈夫,越是贫穷,就越要坚定志向,年纪越老,就越要有壮志豪情。”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东汉的元勋。

马援铜柱是比较出名的典故,关乎到我国古代与越南的国界问题。公元40年,征侧、征贰在交趾叛乱,“二征起义”爆发,攻陷交趾郡,跟周边的合浦、九真等郡的俚人一起打败朝廷的军队,占领了六十余座城。马援成功平叛,在交趾设立了铜柱作为汉朝南边的国界,刻上了“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次经过此柱都会扔石头,于是成为了山丘。

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同样出自《马援传》,是他在南征胜利归来与亲友聚会时说的话,表达了他志在边疆、舍身为国的气概,不拘泥于儿女情长。马援最终的结局也兑现了自己的期望。

马革裹尸典故的主人公马援

马援经常带兵出战,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阳,亲友们都出来迎接和祝贺,当中有个叫孟冀的人,善于谋划,让大家共同祝贺他。马援面有不悦,就说:“我希望您能说些劝教的话,怎么也跟着起哄,跟大家一样只说好话你呢?我只是立了一点小功,就享受到大封地和重赏,这样下去怎么会长久呢?您怎么不教导我呢?”孟冀说:“我才疏学浅,不知道怎么作答。”

马援进一步说道:“现在乌桓和匈奴屡屡在北疆进犯,我要去平定。身为大丈夫,就要战死在边关,以马皮包括尸体送回来下葬,怎能躺于床上在儿女的围绕下死去呢?”孟冀感叹:“将军是真烈士。”

马援晚年在平定岭南时,被困在壶头山,炎热的天气加上真正疲惫让很多士兵都得了病,他自己也染上重病,仍坚持督战,最终死在南征中,也算是圆了他当初许下的“马革裹尸”的心愿。

马援是东汉功勋卓著的大将,为了安定边关南征北战,是稳定东汉初期疆域的功臣。他忠于国家,一生戎马,功绩和精神为所后人敬仰。后世的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成语出自马援的典故,体现了他可贵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世崇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