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逃跑宰相,与文天祥同朝却无一点名族气节

2020年07月25日08:12:17

说起逃跑,宋高宗赵构可谓跑得快,得了一个逃跑皇帝的“雅号”,但南宋还有一个大臣,官居高位,每遇危难,也总是以逃跑为首计,可以算得上是“逃跑宰相”了,他就是陈宜中。

一、曾是热血青年

陈宜中出身贫寒人家,拼不了爹妈,拼不了家产,格外用功读书,再加上聪颖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当时的国立大学——太学。作为一名太学生,陈宜中可以算是一名热血青年,不仅学习好,为人也正直,还特别关心时政。

当时的政府,丁大全位居宰相,把持朝政。丁大全面呈蓝色,人送外号“丁青皮”,“丁青皮”生活腐化,贪财好色,作恶多端,称得上五毒俱全。丁大全如此祸国殃民,人人愤恨,热血青年陈宜中更是看不下去,与另外5名同学联名上书,弹劾权势熏天的丁大全。

  ▲ 陈宜中像

没想到,陈宜中没把丁大全“弹”走,反被丁大全“咬”了一口,取消了太学生资格,发配到地方。人们相当佩服陈宜中之举,将他和其他5名同学誉为“六君子”,陈宜中由此成为南宋朝活跃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

二、阿附贾似道

所幸,丁大全很快倒台,陈宜中得以返回临安。一个奸臣倒下去了,另一个奸臣——贾似道又出现了。初当宰相,贾似道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大力网罗人才。他看上了才华横溢的陈宜中,力请皇帝下诏,免去“六君子”的省试,直接廷试。1263年,陈宜中在廷试中名列榜眼,贾似道有意笼络,陈宜中也很识时务。于是,在贾似道的提携下,陈宜中仕途顺利,不断升迁,经历了一番沉浮的他早已今非昔比。

贾似道当权后,不思如何辅佐皇帝富国强兵,抵御蒙军,反倒在排除异己上“狠”下功夫。当时朝中的忠直之臣程元凤成了贾似道的眼中钉,陈宜中在贾似道的授意下向皇上奏了一本,指控程元凤纵容丁大全为恶,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宋度宗昏庸无比,竟然准奏将程元凤革职。

阿附贾似道陷害忠良,陈宜中在朝中留下恶名,为了改善状况,他自请到地方任职。接下来十年中,陈宜中先后任浙江提刑、福州知府等职。有才华的人用心做事还是很有成效的,陈宜中就是如此,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整顿生产,兴修水利,政绩显著,被提拔为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一跃而为副宰相,跻身实权人物之列。

三、第一次“逃跑”

陈宜中官运亨通,南宋国势却岌岌可危。大权在握的贾似道无心为战,只顾自己游山玩水不亦乐乎,当元军的铁蹄南下直逼芜湖,贾似道才不得不亲自上阵督师芜湖,求和不成,仓促迎战于丁家洲,结果可想而知,主力溃败,贾似道仓皇逃亡,引起举国上下的愤慨。

朝中的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死,一改往日阿附之态,奏请治贾似道误国之罪,革其职。然后,又设计将贾似道的亲信——总督亲兵的韩震杀死。对于贾似道来说,陈宜中此举可谓是“恩将仇报”,但对于广大百姓来说,是非常顺应民心的。陈宜中一方面显示了自己不与贾似道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一方面趁势消除了贾似道的势力,夺取权利,真是一石二鸟,很快被拜为特进右丞相,掌握了军事大权。

元军此时直逼临安,南宋情势危急。大权在握的陈宜中不积极组织力量抗元,反而跟左丞相王爚内斗,宋恭宗年幼,谢太后(宋理宗皇后)无奈只得调和二者关系,将陈宜中任命为左丞相。这时,南宋兵败焦山的消息传来,历史重演,太学生又向朝廷上书,不过这次被弹劾的人成了陈宜中。

太学生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说陈宜中“指授失宜,因以败事”,甚至说出“恐误国将不止于一似道矣”的话。陈宜中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跑回家了!谢太后孤儿寡母,特别倚重陈宜中,一看人跑了,惊慌失措,忙下令逮捕上书的太学生,罢免王爚,派人向陈宜中的母亲说好话,好不容易把陈宜中劝了回来。第一次逃跑,以升任右丞相作罢。

四、第二次逃跑

回来后的陈宜中着手抗元,调派夏贵守临安城,并在城中招兵。1275年,元军攻破常州,占领独松关(此处是临安的西北关隘),而临安城下只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万人,城中人心惶惶。硬拼希望渺茫,陈宜中只好派人求和,结果元军将领伯颜说:“你们宋朝就是从小儿之手得到的天下,如今从小儿之手失掉,也算天道轮回,不用多说!”一句话把使臣怼了回来。

陈宜中不甘心,再派陆秀夫前往元营,请求称臣纳币,甘愿当侄孙,如此卑躬屈膝也没讨来伯颜的好脸色,仍是一口拒绝。对打无力,议和谈崩,陈宜中想到了迁都,这在当时也不失为保全朝廷的一种办法,而谢太后不允。陈宜中好说歹说,在朝中一把鼻涕一把泪,总算把谢太后说动了心,最后却因为仓促之间出错,错过了时机。

1276年初,元军进驻臬亭山(临安东北郊),临安城里乱成一片,朝中大臣再也无心上班了,也顾不上什么皇帝太后,纷纷卷着家财,带着老婆孩子跑路。谢太后看到大势已去,只得派临安知府,以恭宗的名义奉传国玉玺及降表,到元营向伯颜请降。

伯颜却对降表表示不满,指名宰相陈宜中来面谈投降事宜。谢太后召陈宜中前往,陈宜中知道推托不掉,便领一行人往元营去,没想到一出临安城,陈宜中竟然丢盔弃甲,一路跑了!谢太后知道后,怒不可遏,但终究没有办法,只得又派文天祥前往议和,文天祥义正辞严、针锋相对,被恼怒的伯颜拘捕。

陈宜中第二次逃跑后,1276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恭宗、谢太后及皇宫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此时,南宋实际已然灭亡。按理说,事不过三,可陈宜中偏偏还有第三次逃跑。

五、第三次逃跑

谢太后献上降表之前,曾封恭宗之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就在投降前夜,赵昰与其弟赵昺(即后来的宋怀宗),还有一些皇室之人逃离临安城,经婺州、温州,赶往福州。在温州时,得以与及时赶来的张世杰、陆秀夫会合。就在温州,陆秀夫把逃回老家的陈宜中又给“挖”了出来。

到达福州后,张世杰与陆秀夫等人共同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对陈宜中仍委重任——左丞相。当时,浙江、广州几个城市,及四川的钓鱼城都还在坚守,没有落入元军之手,端宗君臣寄希望借此复兴大宋。

但是,这个小朝廷里几个大臣不思共同抗敌还陷于内斗。外戚杨亮节(端宗之舅)掌权,宗室秀王不满,多加掣肘,被杨亮节逐出朝廷。而陈宜中又使出当年的老手段排除异己,借口与另外两位大臣——陆秀夫和文天祥(被捕后逃离来归)谈不拢,弹劾陆秀夫不成,最终把文天祥排挤出朝廷。

与此同时,元军一刻未停地南下,而南宋余下的抗战派将领却一个个悲壮地倒下,李庭芝力战后被杀,湖南李芾壮烈殉国……文天祥组织的抗元斗争也遭到惨败。1276年底,元军攻到福建,福州知府竟然开城投降,陆秀夫等人只得护送端宗逃亡海上。

在元军到处追击阻截下,端宗小朝廷四处漂泊。1278年,在井澳海边时突遇飓风,端宗被掀落海中,三年来日夜守护皇帝、已年过七旬的江万载跳入海中将端宗救出,自己却被卷入巨浪不见了踪影。端宗又惊又吓,加上体弱,没多久便病死,皇室宗脉只余赵昺一人。

到了这个时候,恢复大宋的希望渺茫至极,陈宜中借口往占城(今越南境内)借兵,一去不回,第三次逃跑。

端宗死后,陆秀夫与张世杰二人扶赵昺为帝,即宋怀宗,继续与元军周旋。1279年二月初六,流亡朝廷在崖山背水一战,失败后,陆秀夫背负仅9岁的怀宗跳海而死,南宋就此亡国,南宋军民战死、投海者无数。七日之后,海上浮尸近十万具!

最近,颇有为陈宜中逃跑的开脱之辞,说陈宜中没去谈判是明智之举,不然像文天祥那样反而被捕。这真是厚颜无耻的说法,照这么说,文天祥倒成了没有头脑的傻子,那么多为南宋力战而亡、以身殉国的英烈们都成了愣头青?如果说陈宜中第三次逃跑前往占城搬救兵是以退为进,保存实力,那么置崖山十万英魂于何地?更何况,崖山海战之后,也并没有再听到任何有关陈宜中组织的抗元事迹,他反而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身居高位,就应肩负职责,像陈宜中这样,无论如何巧舌如簧,也无法为他可耻的逃跑行为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