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位的前十年间,在张居正的辅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可喜局面,并且进行了“万历三大征”,使国家疆土得到巩固,颇有明君风范。
然而到了1586年以后,万历开始逐渐沉湎于酒色中,对于国家政事,消极对待管理。更是因为立太子的事情与内阁闹僵十余年,索性就整日将自己关在紫禁城内,对于朝廷大臣,不理不见,对于朝堂政事,不闻不问,对于呈递上来的折子,不看不批。
使得明朝的官员任免工作完全不能正常运转,多个职位缺个人。像吏部、礼部、兵部等部门只见公章不见人,而督察院跟大理寺,则不仅没有人上班,而且连公章都不见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场了,他就是宰相——李廷机。李廷机从小就聪明好学,在参加科举考时本来能当上状元的,但是糊涂宰相申时行就觉得朱国祚最顺眼,于是李廷机便只能屈居在了榜眼的位置。
还好李廷机没有在乎这顶虚帽子,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消极,在他当官期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做了很多好事。比如鼓励经商,打击各种乱收费现象,严肃考风,严抓作弊,选拔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不仅如此,他还很有善心,碰到乞讨人员都会给他们些钱。他的这份勤恳廉洁让“懒皇帝”万历颇为感动,就将他提拔进了内阁,这就相当于宰相了。
为什么说相当于宰相呢?其实,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就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
至此之后便废除了宰相这个职称,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服务。这种想法初期不错,但是皇帝一个人处理不了这么多事情。所以,明朝后期的皇帝就设立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只能说是相当于宰相。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
这一下又扯远了,还是说回李廷机吧。他入内阁是不入阁不知道,一入阁吓一跳,中央九部全部官员加一起31人,空缺竟达24人!这还不算下面跑腿的小喽啰们。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在拿一个人的薪水,干两个人的活。
这就算了,更难办的是全国各地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份奏折送来,等着万历批阅。但是万历看都懒得看,让成堆成堆的奏折躺在皇宫里跟着自己睡觉,当时有个流行的说法叫“留中”。
工作难也就算了,可恨的是当时东林党已经成了气候,他们一心想让李三才、郭正域两人做宰相。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帮人成天写奏折、泼脏水。李廷机不像万历那么脸皮厚,挨了几个月骂就扛不住了,拍拍屁股递上辞呈准备走人。
他深知万历皇帝有多懒,一封辞呈递上去肯定不会翻阅,于是他就一连写了5封,左等右等不见批复,他又写了5封递上去,但万历还是没有回复他。李廷机为了表明自己的辞职的决心,就让一家老小先回老家,然后把房子捐了出去,自己跑到一个破庙里先凑合住着,继续给万历写辞呈。
就这样,李廷机前前后后一共给万历递了123封辞呈,在那个破庙里住了整整五年,但万历依旧是不批准他离职,反而赐给他一个“庙祝阁老”的称号。这下,李廷机彻底没辙了。
但他辞职的心思很坚决,索性就顶着抗旨的罪名离职跑回福建老家跟家人团聚了。还好,由于万历皇帝懒得追究,李廷机倒也没被治罪。四年过后,李廷机去世,万历听到消息后罕见的勤快了一次,赐给了李廷机一个少保头衔,并谥号“文节”。
明朝在很多时候都是无为而治的,皇帝不干活不上朝,整个国家还能照常运行,但凡有个皇帝勤快点,就会做的更好。
当然,皇帝勤快了,那么朝中的文武群臣加上宦官,勾心斗角的就更厉害了。皇帝不勤快还有更多工作压着他们,不怎么斗,皇帝一勤快,那真是争的死去活来的。所以你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何不“无为而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