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家眼里,朱元璋是个十分矛盾的人物,而唯一的从乞丐到皇帝的经历,又让他在帝王中十分独特。分析一下他作了皇帝以后的所作所为,无疑有其独到的价值。
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帝王,他看得很清楚各个朝代的治乱交替,也很想解决这个问题。美化的说,他是想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无论他是不是想把这个王朝传给万代子孙,这个理想在帝王中是不坏的。
他的后半生作了两件事。
网络配图
第一件事叫做家天下。杀功臣就是这个目的,结果是要高度的集权,以一人治天下。这个结果勤政的朱元璋很好的表现了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由于他大权在握,没有抗衡的权利加上朱算一个“明君”,他通过杀戮和整肃创造了一个相对清廉的国家环境 -- 朱元璋是一个作了皇帝的梁山好汉,他的思路和宋江很相似,“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是坏在皇帝手中,而是坏在贪官手中。这完全符合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因为从他自撰的祖陵碑看,少年的朱元璋肯定是恨透了贪官恶霸,所以在他眼里,贪官正是他的江山的敌人。朱元璋杀贪官,不是他残忍,而是他理智的选择。
网络配图
只是既然事情不是依靠法律来做,而是依靠皇帝来做,皇帝的名声也就不可能好。而当他的子孙是昏君时,这个高度集权带来的危害,也远远超过一个中央软弱的政权。朱家的子孙恰好性格上都有些贪婪,冷酷,固执的明显缺陷,于是一人治天下的权利加上这些或者糊涂或者昏暴的家伙,只有造成更大的危害。这倒是证明了儒家大一统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灵丹妙药。
第二是朱元璋始终在努力建立一个理想的凝固的社会。也就是说他很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官吏各司其职,人民自食其力,日复一日不断循环下去,自然运转,永远不要变了,于是开万世太平。即便今天,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理想呢?只不过今天很多人认为实现这个理想是要民主,而朱元璋没有这个觉悟,他选择了“儒”。于是,他努力使上上下下都按照礼教圣贤的教导建立起一个固定的社会。这个努力在朱瞻基停止下西洋以后达到顶峰。不能说这个努力毫无作用,即便后代出了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这个体制也能自己运转维持朝政。这种“无头骑士”式的社会情状古今罕见。
网络配图
然而,这体制运行起来就出现了两个灾难性的后果。第一是不思进取,既然要建立一个凝固的体制,那么一切变革就都是要被排斥的,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在明清进入一个黑暗时代(清朝也不自觉的继承了明朝的这一理想)。第二是儒者在得到这个好的条件之后,展示了他们丑恶的一面 -- 他们的贪婪,虚伪,不忠暴露无遗,丝毫不因为他们是自诩为道德化身的儒者而有丝毫不同。明朝的溃烂,最集中的体现在这些儒者出身的官员身上,而个别儒者的气节,又往往浪费在皇上的爸爸该怎么称呼这类对国家毫无用处的地方。明朝的失败,证明了儒家只能代表一种理想,在现实问题面前,老夫子们一败涂地。
不是历史没有给儒一个机会,朱元璋其实是很有理想的一个君王,他也很想按照“圣贤”所说的去做 -- 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在打仗的时候可以看不起读书人,在内心里还是信赖这些“圣贤”的子弟心中肯定有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所谓贪官,不过是“圣贤”中的败类,只要找到不是败类的真正圣贤,国家自然长治久安。
可惜,儒们让朱元璋失望了。
个人以为,所谓明亡于自己,正确的解析就是 -- 明,亡于儒。这一点,是精明的朱元璋恐怕也没有想到的吧。